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在春运中读懂“流动中国”的变与不变

2022年02月02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认为,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春运这场一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至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作为观察中国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记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书写了太多难忘的中国故事,有望眼欲穿,有负重前行,有守望相助。春运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而一致的则是对家的眷恋,这份眷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

  十多年前,那位在火车站广场上背着行李、抱着孩子的“春运母亲”引发无数国人共情。十多年间,面对生活的挫折,她始终在努力着,成功脱贫后过上了新的生活。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曾经持续多年的“摩托大军”返乡潮,折射出当时打工人春运“一票难求”的辛酸窘迫。而随着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超4万公里,如今“摩托大军”正在退出春运舞台,从十多年前高峰时期的20多万辆降至今年的预计1000辆以内。“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团圆之时,仍有很多人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是春运中不变的最美风景线。春运乃至现代中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人对岗位的坚守。坚守就是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项任务。为了神圣的职责,他们暂时不能和亲人团聚,而只能遥寄相思。为国守大家,就是为己护小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自2020年以来,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春运也不例外。今年春运预计全国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而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29.8亿人次。减少的18亿人次数字背后,有着无数想家的故事。今年是疫情发生后的第三个春节,无论是就地过年、坚守岗位,还是游子归家、亲人团圆,大家还得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安全是春运的永恒主题,而民生温度则是春运中的必答题。只有以人为本织牢疫情防控网,才能守好万家灯火,护佑国泰民安。

  春运一年又一年,对团圆的渴望让我们踏上回乡归途,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走上返程之路。疫情的阴霾终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必将到来。安顿好离别的乡愁,带着亲情的慰藉整装再出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春运旅途平安喜乐

     逐渐消失的春运“摩托大军”,见证时代变迁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在春运中读懂“流动中国”的变与不变

2022-02-02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认为,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春运这场一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至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作为观察中国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记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书写了太多难忘的中国故事,有望眼欲穿,有负重前行,有守望相助。春运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而一致的则是对家的眷恋,这份眷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

  十多年前,那位在火车站广场上背着行李、抱着孩子的“春运母亲”引发无数国人共情。十多年间,面对生活的挫折,她始终在努力着,成功脱贫后过上了新的生活。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曾经持续多年的“摩托大军”返乡潮,折射出当时打工人春运“一票难求”的辛酸窘迫。而随着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超4万公里,如今“摩托大军”正在退出春运舞台,从十多年前高峰时期的20多万辆降至今年的预计1000辆以内。“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团圆之时,仍有很多人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是春运中不变的最美风景线。春运乃至现代中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人对岗位的坚守。坚守就是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项任务。为了神圣的职责,他们暂时不能和亲人团聚,而只能遥寄相思。为国守大家,就是为己护小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自2020年以来,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春运也不例外。今年春运预计全国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而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29.8亿人次。减少的18亿人次数字背后,有着无数想家的故事。今年是疫情发生后的第三个春节,无论是就地过年、坚守岗位,还是游子归家、亲人团圆,大家还得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安全是春运的永恒主题,而民生温度则是春运中的必答题。只有以人为本织牢疫情防控网,才能守好万家灯火,护佑国泰民安。

  春运一年又一年,对团圆的渴望让我们踏上回乡归途,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走上返程之路。疫情的阴霾终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必将到来。安顿好离别的乡愁,带着亲情的慰藉整装再出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春运旅途平安喜乐

     逐渐消失的春运“摩托大军”,见证时代变迁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