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邓浩认为,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春运这场一年一度的“人类大迁徙”,至今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作为观察中国时代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记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书写了太多难忘的中国故事,有望眼欲穿,有负重前行,有守望相助。春运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而一致的则是对家的眷恋,这份眷恋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
十多年前,那位在火车站广场上背着行李、抱着孩子的“春运母亲”引发无数国人共情。十多年间,面对生活的挫折,她始终在努力着,成功脱贫后过上了新的生活。春运,既承载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勃勃生机。它的力量之源,就是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曾经持续多年的“摩托大军”返乡潮,折射出当时打工人春运“一票难求”的辛酸窘迫。而随着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超4万公里,如今“摩托大军”正在退出春运舞台,从十多年前高峰时期的20多万辆降至今年的预计1000辆以内。“流动中国”的变革,清晰展现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节团圆之时,仍有很多人在辛勤地工作着,他们是春运中不变的最美风景线。春运乃至现代中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人对岗位的坚守。坚守就是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项任务。为了神圣的职责,他们暂时不能和亲人团聚,而只能遥寄相思。为国守大家,就是为己护小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自2020年以来,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春运也不例外。今年春运预计全国将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而疫情前的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29.8亿人次。减少的18亿人次数字背后,有着无数想家的故事。今年是疫情发生后的第三个春节,无论是就地过年、坚守岗位,还是游子归家、亲人团圆,大家还得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安全是春运的永恒主题,而民生温度则是春运中的必答题。只有以人为本织牢疫情防控网,才能守好万家灯火,护佑国泰民安。
春运一年又一年,对团圆的渴望让我们踏上回乡归途,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走上返程之路。疫情的阴霾终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必将到来。安顿好离别的乡愁,带着亲情的慰藉整装再出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春运旅途平安喜乐
逐渐消失的春运“摩托大军”,见证时代变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