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数字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现在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着眼于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应努力保持目前的强劲势头,因势利导,乘势而进,尤其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加紧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力争实现数字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突破。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日前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同比增长9.6%,增速为全球第一。
笔者认为,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今年,我国数据安全法、《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等陆续发布,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落地举措。
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普及。目前,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71.8万个,约占全球的70%。
三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我国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今年5月底,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3.5%和52.4%。同时,以电商平台、共享经济为代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例如,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
当然,在欣喜于数字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并加紧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仍然突出,数字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阻碍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性堵点还要进一步打通,信息安全与平台治理体系建设也需要加强。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现在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着眼于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应努力保持目前的强劲势头,因势利导,乘势而进,尤其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加紧补短板、强弱项,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力争实现数字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突破。
一是更自主。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再造工程,加快“卡脖子”技术产品自主可控。
二是更有竞争力。数字产业化方面,重点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开展强链补链行动,加快构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方面,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三是更安全。应着眼于数字经济公平、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与平台治理体系建设。要聚焦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同时,还要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营造创新、公平、包容的数字营商环境。(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正视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