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别让摄像头成为窃取隐私的“窗口”

2021年08月12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治理摄像头偷窥黑产,必须严惩各类存在问题的企业、平台,不留死角。硬件生产环节还要不断升级风险防范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压缩黑客利用“漏洞”作恶的空间。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诸多可乘之机。以智能摄像头为例,目前常用于家庭场景的此类设备正在成为一些“偷窥客”和“黑客”们窃取隐私的“窗口”。人们恍然发现,原本用作安全防护工具的摄像头,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应护航隐私的“卫士”,却成了窥探隐私的“刺客”。

  与传统摄像头不同,当下流行的智能摄像头使用的是无线Wi-Fi网络,并配有移动远程应用。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后,即可实现远程操作和监控。然而,这一功能给黑客留下了可趁之机。一些黑客利用无线网络的安全漏洞,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破解这类智能摄像头的网络安全设置。

  据报道,很多掌握破解技术的“黑客”其实算不上计算机高手,有的人甚至连计算机基础都没有完全掌握,但是网上流传的简易破解手段大大降低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门槛。那些“初级黑客”购买“教学软件”后,经过简单的学习便可以自己上手“破解”,违法成本很低。而“教学软件”往往由更“高级”的黑客制作而成,甚至还有“顶级黑客”在生产厂商和平台发现漏洞之前,抢先“掩盖”安全漏洞问题。

  可怕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偷窥”方式更加“智能”,也更加“隐蔽”,受害者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正被“直播”和“贩卖”。甄别侵权困难重重,这也为违法者继续侵权提供了空间。

  在偷窥黑产中,“卖家”通过隐蔽的方式将被破解的摄像头ID以及破解软件售卖给“客户”,更有甚者,买卖双方直接建立了隐私视频售卖群。可以看出,这是一条集黑客破解、买卖、偷窥于一体的完整网络产业链,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非法产业链。受害者的隐私一旦在网络上公开传播,将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随着时代发展,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根治隐私侵犯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要治理摄像头偷窥黑产,必须严惩各类存在问题的企业、平台,不留死角。硬件生产环节还要不断升级风险防范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压缩黑客利用“漏洞”作恶的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在5月以来的推进治理摄像头偷窥等黑产工作中,各地网信办督促各类平台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下架违规产品1600余件。对存在隐私视频信息泄露隐患的14家视频监控App厂商进行了约谈,并督促其完成整改。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治理,坚决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的生存空间,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安全。

  当然,用户使用智能摄像头等设备时,还要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窃取”。在发现个人隐私遭到侵犯后,应第一时间求助监管部门,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让非法人员有机可乘。(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试衣间应该成为摄像头“死角”

     加强平台监管促进数据安全管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别让摄像头成为窃取隐私的“窗口”

2021-08-12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治理摄像头偷窥黑产,必须严惩各类存在问题的企业、平台,不留死角。硬件生产环节还要不断升级风险防范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压缩黑客利用“漏洞”作恶的空间。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诸多可乘之机。以智能摄像头为例,目前常用于家庭场景的此类设备正在成为一些“偷窥客”和“黑客”们窃取隐私的“窗口”。人们恍然发现,原本用作安全防护工具的摄像头,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本应护航隐私的“卫士”,却成了窥探隐私的“刺客”。

  与传统摄像头不同,当下流行的智能摄像头使用的是无线Wi-Fi网络,并配有移动远程应用。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后,即可实现远程操作和监控。然而,这一功能给黑客留下了可趁之机。一些黑客利用无线网络的安全漏洞,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破解这类智能摄像头的网络安全设置。

  据报道,很多掌握破解技术的“黑客”其实算不上计算机高手,有的人甚至连计算机基础都没有完全掌握,但是网上流传的简易破解手段大大降低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门槛。那些“初级黑客”购买“教学软件”后,经过简单的学习便可以自己上手“破解”,违法成本很低。而“教学软件”往往由更“高级”的黑客制作而成,甚至还有“顶级黑客”在生产厂商和平台发现漏洞之前,抢先“掩盖”安全漏洞问题。

  可怕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偷窥”方式更加“智能”,也更加“隐蔽”,受害者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隐私正被“直播”和“贩卖”。甄别侵权困难重重,这也为违法者继续侵权提供了空间。

  在偷窥黑产中,“卖家”通过隐蔽的方式将被破解的摄像头ID以及破解软件售卖给“客户”,更有甚者,买卖双方直接建立了隐私视频售卖群。可以看出,这是一条集黑客破解、买卖、偷窥于一体的完整网络产业链,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非法产业链。受害者的隐私一旦在网络上公开传播,将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随着时代发展,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根治隐私侵犯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要治理摄像头偷窥黑产,必须严惩各类存在问题的企业、平台,不留死角。硬件生产环节还要不断升级风险防范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压缩黑客利用“漏洞”作恶的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消息,在5月以来的推进治理摄像头偷窥等黑产工作中,各地网信办督促各类平台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下架违规产品1600余件。对存在隐私视频信息泄露隐患的14家视频监控App厂商进行了约谈,并督促其完成整改。下一步,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治理,坚决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的生存空间,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安全。

  当然,用户使用智能摄像头等设备时,还要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窃取”。在发现个人隐私遭到侵犯后,应第一时间求助监管部门,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让非法人员有机可乘。(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试衣间应该成为摄像头“死角”

     加强平台监管促进数据安全管理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