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严查“网红儿童”炒作,勿让“啃小”变“坑小”

2021年07月27日 07:14   来源:红网   曹灿辉

  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拥有数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成为平台的“宠儿”。有些家长把“网红儿童”当作挣钱工具刻意“啃小”。

  直播、短视频平台炒作“网红儿童”,未成年人被利益捆绑,影响身心健康。这种“恶示范”不良导向,由互联网扩散传播,可能会影响更多未成年网民。一些家长让“网红儿童”在直播过程中传播“少儿不宜”内容,吸粉生财,违背公序良俗,破坏儿童成长规律。网络直播平台一些浮躁心态与功利思维,过早灌输给儿童,会造成儿童畸形成长,实质是在“坑小”,损毁儿童一生。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是给“啃小”家长和网络平台当头棒喝。有助于切断其靠“网红儿童”牟利“钱途”,防止“坑小”。儿童暑期生活已经到来,一纸禁炒“网红儿童”禁令,可谓正当其时。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对炒作“网红儿童”直播、短视频平台行为乱象“零容忍”,依规坚决查处,设立“黑名单”,提高违规成本,及时采取封禁、罚款等手段,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儆效尤。

  直播、短视频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切实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创新技术手段,补上监管漏洞,比如针对“网红儿童”注册者多是儿童父母,账号难以被发现等问题,“对症下药”,强化监管,不得回避。

  家长要摒弃功利短视思想,摆正价值观和育儿观,引导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和直播、短视频平台各方配合,共同管好孩子,不让“啃小”变“坑小”。当然,作为观众也要自省,警惕自己充当炒作“网红儿童”助推者。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正视主播低龄化问题刻不容缓    2021年07月22日
  • ·“啃小族”要回到法治轨道    2021年01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严查“网红儿童”炒作,勿让“啃小”变“坑小”

    2021-07-27 07:14 来源:红网 曹灿辉

      为营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网环境,有效解决网络生态突出问题,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拥有数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成为平台的“宠儿”。有些家长把“网红儿童”当作挣钱工具刻意“啃小”。

      直播、短视频平台炒作“网红儿童”,未成年人被利益捆绑,影响身心健康。这种“恶示范”不良导向,由互联网扩散传播,可能会影响更多未成年网民。一些家长让“网红儿童”在直播过程中传播“少儿不宜”内容,吸粉生财,违背公序良俗,破坏儿童成长规律。网络直播平台一些浮躁心态与功利思维,过早灌输给儿童,会造成儿童畸形成长,实质是在“坑小”,损毁儿童一生。

      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是给“啃小”家长和网络平台当头棒喝。有助于切断其靠“网红儿童”牟利“钱途”,防止“坑小”。儿童暑期生活已经到来,一纸禁炒“网红儿童”禁令,可谓正当其时。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对炒作“网红儿童”直播、短视频平台行为乱象“零容忍”,依规坚决查处,设立“黑名单”,提高违规成本,及时采取封禁、罚款等手段,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儆效尤。

      直播、短视频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切实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创新技术手段,补上监管漏洞,比如针对“网红儿童”注册者多是儿童父母,账号难以被发现等问题,“对症下药”,强化监管,不得回避。

      家长要摒弃功利短视思想,摆正价值观和育儿观,引导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和直播、短视频平台各方配合,共同管好孩子,不让“啃小”变“坑小”。当然,作为观众也要自省,警惕自己充当炒作“网红儿童”助推者。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