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桶正对灶台” 这样的惠民工程谈何“惠民”?

2021年01月29日 14: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小厕所里藏着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各地虽下大功夫整改,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问题。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采访发现,由于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5年来,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8万余个厕所弃用超过5万个。

  “尬厕”气人 惠民工程成“伤心工程”

  改建厕所不是为了完成数量指标,而是要让老百姓用得上,真正得到方便。把厕所建在室外,东北冬天室外温度那么低,怎么用?坐便器装在灶台正对面,而且还没有任何遮挡,没有上下水,这不就是个摆设吗?还有的农户已经搬走十年了,却不管有没有人住都安装,有的部分村民既没有拆除应该拆除的旱厕,又反复参与改建,甚至出现不少村民一家有三个厕所的情况,更是荒谬。

  “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老百姓的这些话,真真切切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厕所是一个民生小事,但又一直是一个民生难点,直接关系人居环境,是体现文明进步的尺度。近年来,各地围绕“小厕所、大民生”这一主题,积极推动“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一间间卫生干净的新厕所映衬出我国农村百姓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详细

  从决策到执行,难道无人发现?

  对于一些形式主义举措,身陷其中者,开始也很反感,甚至还经常发牢骚、提意见,但当发现说了也白说时,久而久之便选择了不说。改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从决策者到执行者,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吗?显然不可能,多数人不过是看破不说破罢了。【详细

  惠民工程必须倾听民声,心怀民生。农村厕改要改设施、改环境,更要改观念、改作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大,推进厕改绝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农村厕所改造是否实用,老百姓希望建什么样的厕所,到农民家一看就清楚。必须俯下身到群众中去,把百姓合理的利益诉求、实际需要充分纳入规划中。

  惠民工程必须配套严格的监管和督促机制,从方案规划、工程立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监管,严防腐败和作风问题。【详细

  从“尬厕”中得到什么教训?

  一些农村厕所中看不中用,局外人都能轻易看到问题所在,难道基层工作人员就想不到吗?也未必,有时候就是上级急于求成,“拍脑袋”决策,以完成多少厕改指标来问责基层。基层在落实时压力很大,只能用形式主义来应付形式主义。看起来数据上来了,报表好看了,但老百姓却遭殃了。中央早已关注到这个问题,要求地方不能一味求快,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地方必须好好反思了。

  农村厕改作为一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因未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要求进行决策导致决策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或者发生腐败等违法违纪的情况,应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法律责任。但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样的“尬厕”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应该怎样确保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不变形?这是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精细化的重要考题。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为民生考虑,才能经得住考验,赢得来民心。【详细

  微言大义:

  @自由自在的花路:只在乎工程,不在乎惠不惠民。

  @宇中慢步:没有配套的下水道。

  @孑然一身------涛:看看钱都去哪里了。

  @Dispensable丿:真是形式主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小厕所,大民生。马桶正对灶台、荒屋里建厕所……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做法,让投资上亿的“惠民工程”打了折扣,也让百姓遭了殃。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推进厕所革命时,急于求成、敷衍了事,根本就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真正为民生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如何确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这些都是应该认真反思的。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马桶正对灶台” 这样的惠民工程谈何“惠民”?

2021-01-29 14:0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小厕所里藏着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各地虽下大功夫整改,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问题。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采访发现,由于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5年来,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8万余个厕所弃用超过5万个。

  “尬厕”气人 惠民工程成“伤心工程”

  改建厕所不是为了完成数量指标,而是要让老百姓用得上,真正得到方便。把厕所建在室外,东北冬天室外温度那么低,怎么用?坐便器装在灶台正对面,而且还没有任何遮挡,没有上下水,这不就是个摆设吗?还有的农户已经搬走十年了,却不管有没有人住都安装,有的部分村民既没有拆除应该拆除的旱厕,又反复参与改建,甚至出现不少村民一家有三个厕所的情况,更是荒谬。

  “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老百姓的这些话,真真切切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厕所是一个民生小事,但又一直是一个民生难点,直接关系人居环境,是体现文明进步的尺度。近年来,各地围绕“小厕所、大民生”这一主题,积极推动“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一间间卫生干净的新厕所映衬出我国农村百姓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详细

  从决策到执行,难道无人发现?

  对于一些形式主义举措,身陷其中者,开始也很反感,甚至还经常发牢骚、提意见,但当发现说了也白说时,久而久之便选择了不说。改厕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从决策者到执行者,难道没有一个人发现吗?显然不可能,多数人不过是看破不说破罢了。【详细

  惠民工程必须倾听民声,心怀民生。农村厕改要改设施、改环境,更要改观念、改作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大,推进厕改绝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农村厕所改造是否实用,老百姓希望建什么样的厕所,到农民家一看就清楚。必须俯下身到群众中去,把百姓合理的利益诉求、实际需要充分纳入规划中。

  惠民工程必须配套严格的监管和督促机制,从方案规划、工程立项、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监管,严防腐败和作风问题。【详细

  从“尬厕”中得到什么教训?

  一些农村厕所中看不中用,局外人都能轻易看到问题所在,难道基层工作人员就想不到吗?也未必,有时候就是上级急于求成,“拍脑袋”决策,以完成多少厕改指标来问责基层。基层在落实时压力很大,只能用形式主义来应付形式主义。看起来数据上来了,报表好看了,但老百姓却遭殃了。中央早已关注到这个问题,要求地方不能一味求快,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地方必须好好反思了。

  农村厕改作为一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因未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要求进行决策导致决策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或者发生腐败等违法违纪的情况,应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法律责任。但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从这样的“尬厕”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应该怎样确保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不变形?这是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精细化的重要考题。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为民生考虑,才能经得住考验,赢得来民心。【详细

  微言大义:

  @自由自在的花路:只在乎工程,不在乎惠不惠民。

  @宇中慢步:没有配套的下水道。

  @孑然一身------涛:看看钱都去哪里了。

  @Dispensable丿:真是形式主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小厕所,大民生。马桶正对灶台、荒屋里建厕所……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做法,让投资上亿的“惠民工程”打了折扣,也让百姓遭了殃。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在推进厕所革命时,急于求成、敷衍了事,根本就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真正为民生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如何确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这些都是应该认真反思的。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