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深圳作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索和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40年成就堪称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的辉煌成就堪称奇迹!数据显示,40年来,深圳的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增长了一万三千余倍;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14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343.88万人,增长了42倍,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PCT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第一,等等。发生这样的巨变,40年前恐怕无人能料。
深圳用了短短40年的时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在深圳特区的引领和示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截止到2019年,我国GDP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国家,高铁、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等等。
4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深圳特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这40年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笔者认为,答案还要从经济特区之“特”去寻找——在于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如果说它在探索实践中存在一种“神奇力量”的话,笔者认为这种“神奇力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也就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从而变不可能为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活力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解决吃、喝、穿、住的需要,即必然追求经济利益。
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人们追求利益的形式是有区别的。在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通过追求使用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由于许多物品,尤其是吃喝物品使用价值不能长久保存,且可年复一年,甚至日复一日地生产出来,所以人们不会无限地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人们也就不会想尽办法改进工具和管理方式;加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同生产者没有比较,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生产,这就容易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社会的进步也极其缓慢。资料显示,人类的自然经济经历了漫长的3万多年。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则不然,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拿到市场经过交换变成货币。马克思认为,货币是随时可买并能购买到任何社会财富的物品,但货币的量是有限的。货币的这种质的无限性与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得人们对货币这种财富形式的追求无休无止。同时,市场是个竞技场,它会淘汰劣者,保留优胜者。市场经济对生产者的这种巨大的内驱力和外压力,会迫使生产者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据资料显示,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率每百年平均增长0.004%,奴隶社会为2.5%,封建社会为5.6%,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为70%。
那么,同样是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它们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还会出现严重倒退。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其市场经济能使其单个企业的生产有组织性,而私有制却使其整个社会生产是在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这就必然会造成生产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发生。
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不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谈市场经济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其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党中央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判,在强大的公有制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这就不仅能在微观上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开足马力前进;而且在宏观上,不会让市场主体像脱缰野马,冲出跑道,而是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深圳40年的成长历程,正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率先探索、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
新时代继续发展需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了更加新的内容。这就是在国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的范围更加广阔;在国内,由于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和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因此,无论深圳经济特区和其他特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都承载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使命。为此,必然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继续发展需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正确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问题与目标等重大关系。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精准施策。在把握发展方向、制定战略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等工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调节中,需要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按照资源配置的微观、宏观层次,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功能。从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来看,即多种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配置,价值规律要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和促进竞争,使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资源配置的宏观层次来看,在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方面,以及涉及国家社会安全、民生福利等领域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机制会在这些宏观领域存在“失灵”,这时需要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结合。
三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首先,依靠法治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打击垄断行为导致资源不能自然有序地流动、使资源按比例配置的机制遭到破坏的问题。要加强反倾销的法律保护,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倾销认定、倾销处理,营造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要加强负外部性的法律处理,加大企业负外部性的违法成本。在国际合作中,也要加强国际负外部性的法律处理,严防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负外部性转嫁行为。再者,依法依规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宏观调控的主体、程序、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宏观调控有法可依。秉持法治思维,综合运用价格、金融、财政、产业等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各类调控手段的协同效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清楚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使得政府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作者简介:黄铁苗,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徐常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