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核准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也要改进

2020年09月04日 15:2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谈》杂志,刊出了记者有关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报道。报道称,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为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人力市场对应届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春招季收缩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额,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业率仍然维持在90%以上,似乎与往年无异,这些现象引来诸多质疑。记者由此展开的调查显示,“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成为部分高校修饰就业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高校就业率造假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在今年突发疫情的背景下,相关造假所导致的结果尤显突兀。对此,教育部在6月下发《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向各高校申明了“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学信网”也开通了“毕业去向查询反馈”栏,毕业生可在此栏中核验本人毕业去向信息。

  现在看来,这些措施还不足以防止就业率造假行为的发生。上述报道称,某省一所高校一名毕业生说,其学校让所有二次考研、参加公务员或教师编制考试的同学一律在毕业去向中选择“已就业—自由职业”,“辅导员和我们说,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说目前在做自媒体。还再三叮嘱,让我们千万别说错了”“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报道说“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必须杜绝。不过,反过来看,现有高校就业率统计的方式方法也有改进的必要。以时间看,按照规定,许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截止时间为新一届学生入校之前,也就是在9月之前。这个时间线的设定,从高校工作流程及其机制看,确实有很强的传承性和操作性,但从现有国情和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看,却未免有些过于“苛刻”。以现有国情,许多企业的招工周期与其生产周期乃至订单情况相匹配,而非与高校人才生产线的出品时间相匹配。更不要说遇有今年这样的突发状况,以及一些年轻人就是想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做一些不在就业列表上、甚至不挣钱的事情这种情况了。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也不妨延长些时间,别给高校那么大的压力。而对高校而言,在大数据时代,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追踪,在操作上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核准高校就业率,统计方法也要改进

2020-09-04 15:2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谈》杂志,刊出了记者有关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报道。报道称,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为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人力市场对应届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春招季收缩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额,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业率仍然维持在90%以上,似乎与往年无异,这些现象引来诸多质疑。记者由此展开的调查显示,“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成为部分高校修饰就业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高校就业率造假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在今年突发疫情的背景下,相关造假所导致的结果尤显突兀。对此,教育部在6月下发《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向各高校申明了“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学信网”也开通了“毕业去向查询反馈”栏,毕业生可在此栏中核验本人毕业去向信息。

  现在看来,这些措施还不足以防止就业率造假行为的发生。上述报道称,某省一所高校一名毕业生说,其学校让所有二次考研、参加公务员或教师编制考试的同学一律在毕业去向中选择“已就业—自由职业”,“辅导员和我们说,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说目前在做自媒体。还再三叮嘱,让我们千万别说错了”“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报道说“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必须杜绝。不过,反过来看,现有高校就业率统计的方式方法也有改进的必要。以时间看,按照规定,许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截止时间为新一届学生入校之前,也就是在9月之前。这个时间线的设定,从高校工作流程及其机制看,确实有很强的传承性和操作性,但从现有国情和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看,却未免有些过于“苛刻”。以现有国情,许多企业的招工周期与其生产周期乃至订单情况相匹配,而非与高校人才生产线的出品时间相匹配。更不要说遇有今年这样的突发状况,以及一些年轻人就是想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做一些不在就业列表上、甚至不挣钱的事情这种情况了。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也不妨延长些时间,别给高校那么大的压力。而对高校而言,在大数据时代,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追踪,在操作上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