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莲花山山顶俯瞰,美丽的公园与中心城区相连,构建出一幅繁华的都市景象。
火红晚霞中的深圳湾后海片区,几大公园相连。
颠覆传统印象的盐田垃圾焚烧厂。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文 李忠 通讯员 钟子杰/图
面朝大海,深圳的海岸线上,几十个滨海公园、滨海绿道互联互通,“独占”了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资源,尽显最美湾区的风范。
深入社区,深圳人的第一落脚点中,1500多个城中村发生美丽蝶变,包容着奋斗,留得住乡愁,焕发文明新村的活力。
置身街头,深圳的大街小巷里,努力做到处处干净、时时干净,智慧化、精细化为城市管理赋能,彰显幸福家园的生机。
这是深圳如今迷人的模样。40年风雨兼程,深圳沧海桑田,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从边陲农业县一跃成为干净美丽、四季花开、满眼绿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每个来到深圳的人都为之惊叹不已。
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以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为目标,以国际视野创新建设公园里的深圳,展现出城市新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深圳全力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探索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径,营造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美丽环境不仅成为深圳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亮丽名片,也铺设出了市民的幸福生活之路。
●山海间筑起公园之城
40年前,深圳绿化覆盖率只有10%,仅两座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平方米,几乎是在荒山、滩涂、泥泞地上起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圳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1983年,特区创办初期,深圳市政府就将目光投向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提出要把深圳建成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并在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中选择了一个非常罕见而富有弹性的空间发展模式——带状组团结构,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骨架和道路绿化网络,成为深圳城市绿化的基本框架。
2004年,深圳市修编《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对全市域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规划,为城市绿化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以公园建设来保护城市自然地貌。
2013年,《深圳市落实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十项措施》颁布,以绿化工作的“深圳质量”,精心打造并维护绿化工作的深圳品牌,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化环境格局。
近年来,深圳以建设享誉世界的著名花城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域公园规划建设,打造高品质公园服务与文化品牌,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立体空间的绿色生态网络,使深圳的园林绿化进入跨越式发展期,品质越来越高,城市宜居环境越来越好。
40年转瞬间,山海间筑起公园之城,都市中展现花园之美。从道路绿化到立体绿化,从公园之城到世界著名花城,一步一步,深圳把绿色创想变为现实。截至2019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4%,人均公园绿地14.95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公园数量1206个,面积39993.9公顷,建成绿道2448公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87%,绿道覆盖密度全省第一,共建成60条花景大道、30个花卉特色园、220多个花漾街区、440多个街心花园、300多个花园路口,新增立体绿化100多万平方米,种植各类观花乔木13.8万株。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城市绿化景观、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
●城中村变身文明新村
城中村是无数来深创业者追梦的家园。40年间,全市上千个城中村为新深圳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慷慨地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中村里入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不仅有着越来越旺的烟火气,更蕴藏着深圳的记忆和历史,但也因广为存在的消防隐患、治安风险、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被诟病。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深圳开展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城中村整治,公安、城管、燃气、通讯等多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对城中村分别进行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燃气管道、通讯网络等方面的整治,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安全条件、便利、宜人的人居环境。
在历年持续推进整治的基础上,深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城中村综合治理列为重大民生工程予以推动。2017年11月,《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3年来,深圳以空前的决心、空前的力度、空前的气势,不搞大拆大建,城中村安全隐患得到精准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文化记忆得到传承延续、社区自治得到创新推动。
今年,城中村综合治理3年行动收官,1547个城中村实现美丽蝶变,全面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展示新形象,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成为深圳城中村的全新定义。
截至目前,整治后的城中村已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装置1.2万个,实现户外充电全覆盖;新建燃气管道1306公里,对列入计划的500个城中村全部完成燃气管道进村、入户;新增视频门禁近10万套,前所未有实现了城中村视频门禁全安装全覆盖;新建小型消防站778座、消防栓1.9万个,配备专兼职消防员6700多名,整改隐患209万宗;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垃圾268.5万吨;1500多个大小集贸市场被改造,焕然一新;新建弱电管道约3000公里,城中村空际通透、巷道清朗,彻底告别“蜘蛛网”;新增绿化面积70.2万平方米……借力转型广育商机,增美添绿,聚乡愁留记忆,城中村共治共享开创长治新格局。
●精细管理营造干净城市
城市日常运行,如长江滚滚一刻也不停息,如何确保有序、安全、干净?深圳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
作为我国首批10个数字城管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上线,次年全市运行。国家住建部验收组专家认为深圳经验对全国特大型城市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具有示范作用。深圳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是一个支持多级多部门协同工作的信息平台,20个政府职能部门、11家市级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集团公司、10个区(新区)、74个街道办、1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对城市管理问题执行环节的协同处置,全市近400万个部件都在相应的单元网格中。该系统日均受理案件3500宗,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精确精细、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圳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今年7月1日,深圳市城管智慧中心揭牌,“一云、两平台、19个应用系统”全部上线运行,实现对城管各行业领域的精细化监管,助力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为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变革和城市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环境卫生是城市的“脸面”,干净的城市环境是市民群众能够享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早在1986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和“门前三包”制度,并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垃圾卫生管理网络。1989年首创国内市政道路清洁、保洁、招投标的先河。从2004年起,深圳市环卫开始建立了国内领先的先进垃圾收运系统。环卫体制创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助力深圳越来越干净。
市容环境提升没有止境。2016年底,深圳提出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全国首创环境卫生指数测评,通过升级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打造新型环卫工具房、推广使用纯电动环卫车、探索试点智能环卫机器人等工作,推动深圳环卫设施设备现代化转型升级,探索人工智能与环卫作业的深度融合,提高环卫作业品质,优化环卫工人工作环境,增强环卫行业的人文关怀,将深圳打造为全国最干净城市标杆。
十八大以来深圳城市品质建设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努力打造超大型城市管理的“精彩样本”,城市环境品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实现了历史跨越。
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品牌
深圳连续多年把公园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团队参与公园设计与建设,打破公园的边界设定,在设计理念上从“城市的公园”转变为“公园的城市”,将公园与街区进行融合设计,公园建设品质达到国际水准,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共享绿色空间。
5年来,深圳湾公园西延段、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廊道、香蜜公园、前海紫荆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综合公园陆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朋友圈中最受关注的“打卡点”。公园内还高标准建设了各类儿童游乐、体育锻炼、轻餐饮、书吧等设施,满足市民多元需求,今年7月份,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中央绿轴与片区景观 “超级校园”惊艳亮相,未来深超总红线内景观将与深圳湾公园无缝衔接,共同构成南北贯通的中央绿轴体系,这一规划又让人充满期待。
2017年,深圳开始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市、区、街道三级联动,以规模化的花卉种植和高标准的景观设计,将园林花景融入到公园、道路、街区等城市绿色空间。
现在的深圳四季有花开,季季花不同。春天,人才公园的粉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随风摇曳,让人仿若置身浪漫的田野;三洲田梅园、聚龙山花海成为市民赏花观景新名片。夏天的华侨城生态广场,摩天高楼间满眼的红,满眼的绿,构成一幅充满活力和动感的都市景观;洪湖公园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北国冰封万里的秋冬季,莲花山公园的簕杜鹃、美丽异木棉开得灿烂如火。深南大道中间带营造了“锦绣深圳”、“凤凰飞羽”花景,让这条深圳的迎宾大道更大气、更精致,花漾生活令人心醉。
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
近年来,深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大力推动垃圾处理设施新建和改造,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构建超大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
特别是2015年以来,深圳破解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落地难、建设难,强力推进南山、宝安、龙岗三大能源生态园落地建设,建设集“生活垃圾处理+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工业旅游”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环保电厂,让深圳的垃圾处理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在环保指标上形成世界上要求最严的深圳标准。经过4年攻坚决战,2019年9月,三大垃圾焚烧设施提前投入运行,新增垃圾焚烧能力1.1万吨/日,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2万吨/日,深圳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全量焚烧,且烟气排放全面优于国标、欧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2017年,盐田能源生态园率先完成提升改造,不仅全面提升了环保技术指标,还进一步对厂区进行了去工业化改造,建设了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咖啡厅、驴友之家等一系列便民设施。走进厂区,绿树成荫、青山掩映,车间窗明几净,没有垃圾味,只闻咖啡香。
“厕所革命”创建文明新名片
小厕所,大民生。深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出台了“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将16类行业公厕全量纳入、统筹管理,实现全覆盖。三年来,全市新建公厕338座,改造提升公厕2197座。2018年,深圳市荣获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城市开放厕所平衡指数”第一名,开放厕所数量与用户日常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最高。
2017年,仙湖植物园11座公厕经过改造,一厕一景观,试点“无味节水”新技术,彻底颠覆人们对公厕的印象。这两年,又有南山区的荔香公园公厕、龙岗区的双龙地铁站牵牛花公厕等一大批公厕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一座座设计新颖、环境优美、人性化设施齐备、智能化+科技范的公厕亮相深圳街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改建后的厕所,不仅在外观上做到简洁、大方、与周边景观有机融合;在功能上更加注重人性化关怀,优化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增强通风采光、配建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每个厕位配备双卷纸巾、扶手、挂钩、搁物板、“一站式洗手”等贴心设施,并细化施工安装要求,确保实用、好用。同时,改变公厕单一功能,增设自动售卖机、手机充电插座、休息座椅等便民设施,补齐了现代生活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广泛好评。
今年,深圳在街头、社区公园、绿化带等区域,“见缝插针”式地建设了近百座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结合周边绿化提升打造成城市建筑小品、景观精品。
在高标准改造提升及新建公厕的同时,深圳通过公厕环境指数测评等措施,多措并举营造舒适如厕环境,实现厕所环境及厕所文明双提升,真正把公厕打造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
回望40年 大事看跨越
1983年,《深圳市城市园林管理暂行办法》颁布。
1984年,《深圳市城市绿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
1986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和“门前三包”制度,并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垃圾卫生管理网络。
1989年,深圳首创国内市政道路清洁、保洁、招投标的先河。
1990年,全国首次城市卫生检查中,深圳以总分第一名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榜首。
1992年,全国爱卫会命名深圳为首批“国家卫生城市”。
1994年,深圳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绿化创出佳绩,城市市容环境大大改善。
1996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出台,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保护力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2000年,深圳当选国际“花园城市”。
2004年,《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出台,这是深圳首次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全面、科学、详细地规划。
2005年,《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施行,深圳市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在全国尚属首次。
2006年,深圳被授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
2006年,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验收,12319数字城管热线开通,次年全市上线运行。
2016年,深圳提出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和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目标,努力做到时时干净、处处干净,力求形成“花繁四季,彩绘鹏城”的花城景象。
2017年,深圳开启治理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的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
2017年,深圳在全国首创并开展街道环境卫生指数测评,高标准管好每一个城市环境细节。
2018年,深圳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
2019年,深圳提前一年建成“千园之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2020年,深圳市城管智慧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