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分餐制”,如何推广落实?

2020年04月14日 08:0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疫情之下,2003年“非典”期间一度流行的分餐制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全国爱卫办负责人在1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除指导各地落实环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项任务外,下一步还将总结一些地方推广分餐制经验,将好的做法形成制度。

  让分餐制成为新风尚

  ■胡 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其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共餐共食”容易增加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早在非典期间,分餐制就曾被广泛采用过,可惜疫情过后逐渐被抛诸脑后。

  分餐制之所以没有成为常态,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人们长久形成的饮食文化和餐饮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分餐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只有当出现新冠病毒肺炎这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企业和个人迫于健康防护压力,才会想到分餐制。

  要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持续号召群众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企业积极性。对企业来说,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创新菜品形式、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承担起维护消费者用餐安全的社会责任。

  推广分餐制得打好持久战

  ■木须虫

  继“非典”之后,此次分餐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某种程度与抗击“非典”一样,是作为疫情防控的卫生安全措施之一。一旦疫情稳定甚至病毒消失,分餐制能否形成制度令人担忧。

  推行分餐制必须面临着聚餐制沿袭的巨大惯性,不是朝夕之功,必须分类施策。要善于用文明引导的手段给聚餐制趋利避害,帮助国民正确认识聚餐制的弊端,树立文明意识,改良就餐习惯。聚餐制除了不安全不卫生之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浪费严重,这些都是引入文明治理的契机。对此,不妨将文明用餐纳入立法,如目前在审议中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将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写进了草案,这无疑是着眼长远的举措。

  分层次治理“吃饭”习惯。一方面,重视家庭餐饮新风的培育,让公筷公勺甚至是分餐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选择,推动安全卫生就餐观念的转变和普及。另一方面,推动餐饮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如机关、企业、学校等场所严格实行分餐制,经营性餐厅、农村操办宴席等聚餐活动,公勺公筷等成为标配,纳入到食安管理,同时倡导各类大型活动实行自助餐。

  从淡化“聚餐文化”开始

  ■唐卫毅

  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上看,国人聚餐由来已久。做上一桌子丰盛的菜,大家围桌而坐,吃起来热闹、亲和、随意,无论是家庭,还是亲戚朋友之间,抑或是公务商宴,聚餐、合餐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就餐模式,甚至已经形成一种“聚餐文化”。然而,据资料考证,历史上我们的祖辈原本也是分餐的,这从一些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在就餐活动中,虽然人聚,但就餐者保持距离、各吃各的。只是自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丰富,餐具演化,菜肴丰盛,人际交往增多,促成合餐模式流行。

  这次疫情期间,不少感染病例都是家庭及一些聚集性活动引发,其中有不少病例是来自于聚餐,足见其风险。推广分餐制,既需要观念上的转变,也需要制度上的约束,包括公共场所对聚餐、合餐立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家庭合餐模式,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早已普遍实行了自助式的分餐制,这是推行更广泛的分餐制的有利条件。

  (主持人:丁建庭)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分餐制”,如何推广落实?

2020-04-14 08:0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疫情之下,2003年“非典”期间一度流行的分餐制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全国爱卫办负责人在1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除指导各地落实环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项任务外,下一步还将总结一些地方推广分餐制经验,将好的做法形成制度。

  让分餐制成为新风尚

  ■胡 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其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共餐共食”容易增加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早在非典期间,分餐制就曾被广泛采用过,可惜疫情过后逐渐被抛诸脑后。

  分餐制之所以没有成为常态,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人们长久形成的饮食文化和餐饮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分餐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只有当出现新冠病毒肺炎这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时,企业和个人迫于健康防护压力,才会想到分餐制。

  要让分餐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餐桌文明行为规范和分餐制的具体操作规则,持续号召群众养成文明就餐、健康饮食的习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企业积极性。对企业来说,要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创新菜品形式、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承担起维护消费者用餐安全的社会责任。

  推广分餐制得打好持久战

  ■木须虫

  继“非典”之后,此次分餐制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某种程度与抗击“非典”一样,是作为疫情防控的卫生安全措施之一。一旦疫情稳定甚至病毒消失,分餐制能否形成制度令人担忧。

  推行分餐制必须面临着聚餐制沿袭的巨大惯性,不是朝夕之功,必须分类施策。要善于用文明引导的手段给聚餐制趋利避害,帮助国民正确认识聚餐制的弊端,树立文明意识,改良就餐习惯。聚餐制除了不安全不卫生之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浪费严重,这些都是引入文明治理的契机。对此,不妨将文明用餐纳入立法,如目前在审议中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将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写进了草案,这无疑是着眼长远的举措。

  分层次治理“吃饭”习惯。一方面,重视家庭餐饮新风的培育,让公筷公勺甚至是分餐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选择,推动安全卫生就餐观念的转变和普及。另一方面,推动餐饮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如机关、企业、学校等场所严格实行分餐制,经营性餐厅、农村操办宴席等聚餐活动,公勺公筷等成为标配,纳入到食安管理,同时倡导各类大型活动实行自助餐。

  从淡化“聚餐文化”开始

  ■唐卫毅

  从传统文化和观念上看,国人聚餐由来已久。做上一桌子丰盛的菜,大家围桌而坐,吃起来热闹、亲和、随意,无论是家庭,还是亲戚朋友之间,抑或是公务商宴,聚餐、合餐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就餐模式,甚至已经形成一种“聚餐文化”。然而,据资料考证,历史上我们的祖辈原本也是分餐的,这从一些古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在就餐活动中,虽然人聚,但就餐者保持距离、各吃各的。只是自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物丰富,餐具演化,菜肴丰盛,人际交往增多,促成合餐模式流行。

  这次疫情期间,不少感染病例都是家庭及一些聚集性活动引发,其中有不少病例是来自于聚餐,足见其风险。推广分餐制,既需要观念上的转变,也需要制度上的约束,包括公共场所对聚餐、合餐立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家庭合餐模式,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早已普遍实行了自助式的分餐制,这是推行更广泛的分餐制的有利条件。

  (主持人:丁建庭)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