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有形之手”不仅是方便大家“买买买”

2020年04月06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周成洋认为,促销费、扩内需是一场“持久战”,多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用市场化的办法释放消费潜能,就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市或区发放消费券,杭州、南京、宁波、郑州等多个新一线城市表现积极。广东省主要城市除了发放小额消费券,还打出了促消费的组合拳,促进汽车消费成为各市、区的一张主打牌。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应当看到,过去的两个多月,疫情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消费产生了冲击,尤其是购物、餐饮、旅游、文化、教育、娱乐等领域受到很大影响。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释放民众消费需求并促成消费是重要任务。仅以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今年1-2月,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6.11亿元,同比下降17.8%。这一数据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此前经济受疫情影响之大,也反映出本轮疫情流行高峰期间我国社会被抑制和冻结的消费需求之大。但是,中国经济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14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内需,正是中国经济能够较快恢复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多地发放消费券,正契合了民众的消费需求。

  从刺激消费到推动产业恢复,我们要下好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的“这盘棋”。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效果有多大?这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当下,还要通过拉动消费来推动产业恢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形成健康和谐的内生循环。比如,有的地方直接推出购车补贴,且数额不小,力图提振汽车消费市场。从刺激购买再到刺激生产,如果能够打好一套“组合拳”,充分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当前,相较于其他消费,人们的购车需求可能会有所增长。疫情期间,人们发现,往返于汽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依托公共交通来实现出行,面临较大的传染风险。私家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安全感,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因此,疫情流行高峰之后,许多家庭的购车需求将被释放出来,尤其是那些有老人或孩子的家庭。近期,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积极行动,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举措,广大车企也在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吸引市场关注。下一步,应当更有针对性地推出刺激消费的配套措施,以把促进汽车消费这件事做得更好。

  当然,政府部门善用“有形之手”,不仅是为了方便大家“买买买”,也是基于发展需求的现实考量。要真正拉动内需,还得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各种负担,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促销费、扩内需是一场“持久战”,多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用市场化的办法释放消费潜能,就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全国青联委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周成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如何把握疫情过后消费经济新风向?

     提振消费信心 激发消费潜力

     
疫情过后,中国的消费需求会重新释放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善用“有形之手”不仅是方便大家“买买买”

2020-04-06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