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铁不文明行为说“不”

2020年04月02日 11: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后,在地铁车厢里吃东西、外放手机声音、大声喧哗吵闹……这些不文明行为可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了。4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对乘坐地铁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明文规定进行约束。

  禁令适逢其时

  地铁车厢空间相对狭小,人多嘈杂拥挤,直接决定了乘坐时需具备严格的限制措施。而对待地铁陋习,仅靠道德谴责恐无济于事,还应从制度性措施着手。此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落地,给出全国统一的标准,清晰划定了地铁乘客的权利界限,把广大民众深恶痛绝的不文明行为列入禁令,可谓适逢其时。对于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乘车环境,这种约束无疑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详细

  该《办法》是首部在国家层面上统一了对轨道交通不文明行为的界定的部门法规,有助于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意味着,乘坐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开始进入“有法可依”时代。在此之前,不少地方出台过地方性的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比如,杭州早在2012年10月1日,就实施了《杭州地铁乘客守则》,北京于去年5月15日发布了《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规定乘客在地铁上不得有进食、霸座、推销营销、大声播放视频音乐等行为。【详细】 

  还需配套措施

  这些看似纯属个人行为,但在公共空间里却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和声音,会影响到其他乘客坐地铁的舒适度。不过,《办法》虽然对这些不文明行为以“禁止”和“不得”字眼加以明确,但没有规定它们的法律后果,因此《办法》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不算强,更多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有待后续配套罚则出台。【详细

  发展至今日,地铁已然是展现公民素养的一个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缩影,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直观反映。其最拥挤、最嘈杂,也最能代表现代文明、彰显众生百态。乘地铁舒心出行,固然有赖于管理规定的不断完善,警示不文明者回归“正途”,但也需要乘客文明乘车软实力的与时俱进。在出台法规文件,以制度刚性“治”恶习陋俗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创造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让文明不断彰显,不拖文明的后腿,仍需作进一步探讨。【详细

  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乘坐交通工具,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当成为大家发自内心的自觉。与地铁陋习说再见,不是指责一个人、曝光一件事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药到病除”,需要从细节做起,需要走进地铁的每一个人,严以律己,更好地审视自我,在地铁车厢内保持文明风度,学会和陌生人相处,自觉维护他人利益和地铁运行系统安全,让公序良俗成为共同遵守的“契约”。【详细

  那些每日长途奔波通勤的上班族值得关注。所以,应该给列车内进食留点弹性空间。除了已标注的婴儿、病人外,有关部门其实可以将当前方案细化。比方说,允许乘客在列车内喝饮用水、没有特殊气味的饮料;不允许乘客在列车内进食韭菜盒子、烧烤等有特殊气味及可能含木签等会伤及自身和他人的食物,等等。一句话,规章可以禁止不必要的列车内进食,但应该适当为部分出于无奈的进食群体留点余地。【详细

  微言大义:

  @smile白月光:咖啡能带进去喝吗?

  @Lollog:坐地铁时,经常遇到看电视剧还外放特大声的人。

  @柴柴犬的犬:遵守这些规定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觉悟。

  @小鞠:上车前吃就好了,合理安排时间,爱护公共卫生环境。

  @妮子0006:公交车也该这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文明建设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别是在某些传统陋习“势力”较强的背景下,制度约束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当然,在公众对文明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倡导地铁文明乘车应成为一种新风尚。而文明风尚的形成,需要持续不断的教育倡导,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坚持“管”和“引”两条腿配合走路,而不是各行其道,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向地铁不文明行为说“不”

2020-04-02 11: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