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直播经济”的加速推进,映照出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内需空间。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期间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真正抓住“直播经济”的风口和红利,业内各方还需要迈过很多道“坎”。
一支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就能打造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2019年以来,在一些网红主播的带动下,直播带货彻底“出圈”了。近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导购、企业高管、健身教练、银行柜员等,纷纷变身主播登上屏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道新风景。
直播的一个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对产品品质直观的信任感;同时,直播把单向购买变成双向互动,交流更有温度和趣味性,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一举超过4000亿元,诞生了“5分钟卖掉1.5万支口红”的带货纪录。
当然,时下“直播经济”火热也与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依赖线下客源的企业和商家遭受巨大冲击。一方面,出于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不少门店暂时停业;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感染风险,消费者大多足不出户。这期间,即使商家开门营业,也面临客流稀少的窘境。
开拓销售新渠道、探索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在困境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宅”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直播不仅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用户之间的交互也形成了万人同购物的特殊消费体验。线下消费停滞、线上市场复苏,许多传统行业乘势而为,抓住这一机遇,大大降低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甚至找到了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当前的“直播+助农”,为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新模式。
手机屏幕一头连着直播现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伴随着用户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短视频的价值开始逐渐超越娱乐范畴,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层次,从有趣变得有用,而“直播”也从娱乐、带货等领域向政务、经济、企业复工复产等全领域不断扩展。
应当看到,就目前而言,直播行业在发展上还处于效果有限的初级阶段,不仅内容同质化问题较为明显,而且营收手段相对单一。要使“直播经济”在未来的市场中行稳致远,还要在直播内容上寻求新突破。同时,也不应该局限于直播本身,而要让平台资源流向更广阔的领域,利用网络直播链条上的各种价值点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还要注意的是,此前曾出现过一些网红主播涉嫌夸大宣传推销,“名品”变赝品、“好货”变水货,进而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这就要求商家和主播加强自律和诚信经营,各大平台要完善内容审核及诚信评价机制,监管和执法部门也要做到守土有责。
“直播经济”的加速推进,映照出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内需空间。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期间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真正抓住“直播经济”的风口和红利,业内各方还需要迈过很多道“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直播经济”应走“阳光大道”
直播经济需要转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