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经文:书写大地上最美的画卷

2019年09月25日 07:24   来源:经济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是一部“三农”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一幅数千年来的最美“三农”画卷,正在华夏大地上雄阔铺展。

  沧海桑田,大道无边。站在历史前进的新起点上,只要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支持农民、为了农民的不变初心,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改革思想,始终坚持稳住农村、安定农民、巩固农业的发展思想,把牢经济社会“压舱石”和“稳压器”,就能掌握下好“先手棋”的主动权,做活发展大棋局的“眼”。

  端牢中国饭碗

  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食为政首。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障供给。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确保粮食供给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吃饱饭”曾经是困扰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一件难事。确实,中国人有过很长一段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吃饭的权利。这背后就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

  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6公斤,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2018年,粮食亩产达374.7公斤,收割机数量达205.92万台。70年来的农业历程既有高速发展也有曲折徘徊,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成绩斐然。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无人植保机、果菜收获机……泱泱大国的农田里,亿万农民以科技和智慧为画笔,不断书写着农业新画卷。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5亿多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得好,时和年丰的中国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更为大国农业如何保供给指明了方向。战略基点明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战略底线明确,“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要求明确,“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现代农业扬帆启航,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纵观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屡获丰收,证明国家重农抓粮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发展的道路自信。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尽管产量增加、来源丰富,但站在新起点,也面临新变革。随着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面临的挑战不同以往: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稳生产难度不断加大;国内外农产品存在价差,防风险难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可持续发展难度不断加大。历经千年,人们对中国农业的功能从未有如此多的期待:既要产量,也要质量;既要数量,也要效益;既要保供给,也要保生态;既要保障当代人,也要顾及子孙后代。

  审视来时之路,方知未来走向。中国农业的使命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必不可少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以及从中分化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农业体系,质量兴农,产业结构不断调新;绿色兴农,要素支撑持续优化。发力农业产业体系,让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力农业经营体系,使田野涌现新动能。

  稳步脱贫致富

  农民从贫穷走向小康

  国事农先。农民工作的核心是富裕农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活颇为艰辛。放眼国际,中国农民人数比发达国家的总人数还多,相当于全世界农民总数的1/3。在这样的农民大国里,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是个难题。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这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1949年中国有5.4亿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比89.36%;2018年,全国人口已近14亿,农村人口占比却降至40.42%。这意味着,70年间,中国农民占比减少五成。

  要富裕农民就要提升农民。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农民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困群众更开启了新生活:看病不再难,93.2%的自然村有了卫生站;上学不犯愁,89.8%的农户家门口有了小学;发展有能力,92%的贫困户参与到特色扶贫产业中。从“熬日子”到“奔日子”,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

  中国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是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精准考核,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二是分类,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分批分类施策。

  中国为富裕农民贡献了“中国智慧”。智慧的要义在于多予少取: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减轻;增加四补贴,直接收入增加。70年间农民收入增长4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去年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下降了38.5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不仅跑赢GDP,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智慧的要义在于多轮驱动。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驾马车”跑得越来越欢实。

  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

  农安天下。农村工作的核心是稳定乡村。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二元分离的制度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社会长期封闭,农产品价格更受“剪刀差”影响,农村难以享受财政的阳光雨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乡村发生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碰撞。

  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时重新审视和发掘乡村的价值,中国是第一个。如今,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成为国家的“战略后院”。我们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重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业与市场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推动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城乡发展更均衡。

  从“大锅饭”到“大包干”,由“两权分立”到“三权分置”,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包干”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支配权,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锅饭”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又是简单的一家一户经营所不可想象的。“三权分置”创造性地处理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适应种地农民出现分化的新情况,使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经营得以长期共存。

  从放开到搞活,由现货到期货,农业与市场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计划经济下,农产品统购统销,农产品只能卖给国家。改革开放后,农村最早引入市场机制,农民率先进入市场,果菜、畜禽、水产、粮食陆续实现市场化。从曾经的政府定价到如今的市场定价,从曾经的提篮叫卖到“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网络,从单一的现货市场到现货期货市场并举,农民与市场从未如此接近。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还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

  从相对固化到放开进城,由单向流出到双向流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的“不许动”,到户口福利带来矛盾的“拉锯战”,再到户籍逐步放开的“路线图”,如今,全国31个省份出台了户籍改革意见,全面取消农业户口。初期的城镇化,犹如一台抽水机,农村的人才、资金、土地要素单向流入城市;践行人的城镇化和人的新农村理念后,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返乡入乡创业风生水起,进城的进得安心、留村的留得舒心。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作为一场根植于中国乡土的亘古未有的宏大实践,乡村全面振兴是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向未来,我们要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世界构建和谐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作者:钟经文)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钟经文:书写大地上最美的画卷

2019-09-25 07:24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