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圳画出“三步走”蓝图,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通读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19条意见,涵盖经济、法治、文化、民生、环境等各个领域,必将引领深圳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未来还要做全球标杆城市,深圳的成长之路,可谓亘古未有、世间罕见。同样,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深圳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质,这份特质与《意见》所传达的精神形成了某种契合,而这样的“契合”,无疑将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软力量”。
开放包容,涵养元气,孕育大气
深圳大街上张贴的标语“来了就是深圳人”,道出了这座移民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质——开放和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东西南北中,孔雀东南飞,开放和包容让深圳吸纳着全国乃至全球之各类人才。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是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是深圳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意味着未来的发展潜力,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元气所在。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深圳创造了不分背景、不分地域、一视同仁的公平和公正,开放的不仅是生活融入、工作环境,更是一种心态以及对新生事物更大的宽容度,包容的不仅是语言和习俗,更是一种氛围特别是对试错过程和结果的更大接受度。有人以固化的历史眼光认为深圳没有“文化”、没有“情怀”,其实,40多年来深圳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情怀,开放、包容、大气是其重要的特质,这些气质未必能用数据来证明,也大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
开拓创新,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深圳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特区独有的使命:杀出一条血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品质,使得深圳创造了数不清的“全国第一”。在不断的改革、开放、发展探索实践中,作为探路人的深圳逐渐走出了一条带有特区印记但亦能推广至全国的改革轨迹。其中的一个核心“成果”是充分厘清和界定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发育成熟、市场机制完善,正是靠市场的驱动,深圳才有今天的成就;政府对自身的定位清晰,在最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做到了不缺位(该做的一定做好)、不越位(不该做的绝对不做)和不错位,深圳连续多年荣膺“中国法治政府奖”;社会团体和组织较好地承担了服务社会的角色,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是我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遍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红马甲(深圳志愿者/义工的特色着装),机场、车站、医院里的“U站”,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送来别样的服务和温暖。
先行示范,拓展广度,扩张深度
深圳有很多“标签”和“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等,但烙印最深、名气最大的还是“经济特区”。“经济”二字是个定语,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深圳改革创新的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深圳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验室”,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而是要继续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框架内,制度、体制和政策的改革推进,要拓展广度,扩张深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经济特区,着重在经济领域,强调“特”里的“闯”和“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范围上从经济扩展到全部,除了“先行”还要“示范”,即要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示范”更注重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换言之,中央要通过深圳的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全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经济特区定位的一个全方位升格。
共建共享,幸福民生,出彩人生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最后的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美好生活的获取,需要党和政府的助力,但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奋斗,更需要你我齐参与、共建设,一起践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享,就是通过以民为本的政策优化和治理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圳具备了雄厚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条件,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民生领域做到先行示范,让每个人都有更多更好的人生出彩机会。
(作者许德友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