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2019年06月11日 15:32   来源:学习时报   王菲菲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巨大真理威力和鲜活生命力,把马克思主义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是没有出路的,而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也将毫无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发展并始终具有时代的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并明确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核心和关键。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是在时代实践中不断生成和丰富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停留于书本中条条框框里的学问,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用和不断发展,共产主义从一个游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是揭示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完备、最严整的科学真理体系,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因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不能完全理解和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才得以完成的。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之分析中国现实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继续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稳步前进持续提供科学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

  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定理论自信,不忘初心,解读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这一重要讲话,不仅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加强理论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进行理论创新,解释现实,引领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需要通过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解释和回答发展着的现实提出的问题。作为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因此,新时代呼唤我们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人民之所疑、释人民之所惑,更要用鲜活明亮、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传播中国声音。

  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实践是目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信,在于其对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在于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要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解决知和行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公里就是界线,正是这“最后一公里”成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公里等于十万八千里。真信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而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困难的就是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深入学好马克思主义,使学习有载体、有动力,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做到完整准确理解。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其提供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原则,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

  在实践中坚持和捍卫。要想牢牢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关键是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用实际行动反驳和回击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奇谈怪论,既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又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既有效遏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炒作蔓延,又有效扭转了主流思想主导地位遭侵蚀的状况,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毛泽东曾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段精辟的话语实质上深刻点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告诉中国共产党人要想“超过马克思”,成为时代的“新经典作家”,就要立足历史与现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解决马克思没有遇到过和解决过的新问题,在中国与世界历史坐标上,谱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