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意见》从流通环节和商业领域入手,在今年已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国内消费政策基础上,再次从政策上加力施效。
应当说,这“20条”条条有针对,句句见实招。从总体目标上看,强调流通发展要“创新”,消费热点要“培育”,“放管服”改革要“深化”,财税金融支持要“强化”,市场流通环境要“优化”,切中当前制约国内消费潜力释放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如果得以有效破解,将能够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
细致分析这“20条”,就是要在商业流通环节这个直接对接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着力,重在“深、细、质、广”上下足功夫。
首先说深。《意见》强调的流通发展要“创新”,着力在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和传统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两个方面。近年来,各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大大拓展了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范围,也赋能了生产企业,促进了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将消费端与生产端紧密连接,改变了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了产销效率,但也挤压了传统商业模式,传统零售业和卖场陷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局面。
但经过几年的资源整合和竞争分化,线上线下逐步并轨,新业态和传统卖场实际上形成了资源和场景互补局面,于是商业流通格局又一次进入“争抢地盘”阶段。其实质就是优势市场资源的整合,这一方面促进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向线下走,另一方面也牵引传统流通企业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的改造提升,向线上靠拢,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当然这里面都存在创新和改革。
《意见》的头两条就明确了既要推动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向深里拓展,又强调了传统商业要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其次说细。《意见》除了强调传统百货业要转型升级之外,提出了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的要求,要求支持商业步行街等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开展户外营销,营造规范有序、丰富多彩的商业氛围,扩大全国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范围;要加快连锁便利店的发展;要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要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融入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家政、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便民消费圈;还要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这里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以便民为宗旨。细分的导向在于充分挖掘消费的市场潜力,体现消费的“端口”、消费的便利就是消费的潜力所在。
其三说质。《意见》“20条”事实上将消费升级作为消费提质的核心内容。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财税金融支持、优化市场流通环境、降低流通企业成本费用、鼓励流通企业研发创新等都是政府要为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提供一个优质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制。
同时,改造提升城市传统商业圈、居民区、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和加快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夯实城镇居民消费载体的必要举措。另外,积极搭建品牌商品营销平台,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品牌,也是从质上稳定消费者信心和预期。
其四说广。《意见》强调要培育消费热点。比如,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支持购置新能源汽车,促进二手车流通;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活跃夜间商业和假日消费市场,完善交通、安全、场地设施等配套措施。
再比如,扩大农产品流通,拓宽绿色、生态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丰富城乡市场供给,扩大鲜活农产品消费;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范围,抓紧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等等,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充分释放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潜能所在。
总的来看,促进消费的“20条”举措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即期消费与潜力消费相结合,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相衔接,传统消费模式与现代消费手段相融合,国内消费市场与国外消费导入相统筹,目前中国消费规模刚刚过38万亿,在GDP占比也不过40%,离发达国家60、70%还有相当距离。这是一个巨大市场,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从商业流通环节疏通、升级和创新入手,倒逼整个商业流通环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增加有效有质量供给,那么一个畅通的消费生产链条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就“活”了起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