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或遭“下架”?网约车准入户籍限制亟待改变

2019年08月17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在平台经济方兴未艾、城市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之际,对于网约车等新兴事物的监管和规定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类似户籍要求这样不合理的准入制度实则需要作出改变,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行政法规,坚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引导平台经济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近日,上海市交通主管部门首次联合上海市通信管理部门,对滴滴、美团、享道、首汽等互联网出行平台开展了执法检查。据悉,执法部门此前已经在7月向滴滴和美团分别开出了累计550万元和147万元的罚单。交通执法人员此次抽查发现,滴滴平台上的不合规车辆占比超过82%;美团在“黑名单预警”中占比也逾15%。此外,执法人员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执法,平台若拒不整改将面临包括“下架APP”在内的处罚。 

  此消息一出,便在各社交平台引发了热议。在众多导致出行平台违规而备受争议的准入条例中,户籍准入规定首当其冲,即车辆要求本地车牌、司机要求本地户籍。 

  客观而言,出行平台作为违规者,自然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若根据实际情况来审视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要求就会发现,有时并不是出行平台不做,而是没法做。就对网约车有着双本地规定的上海而言,早在2016年滴滴发布的数据中,上海市已经激活的41万余名司机中,只有不到1万名司机拥有本地户籍。也就是说,如果真要遵循双本地的原则,那么整个上海网约车行业用“行将就木”来形容也不为过。 

  纵观网约车的发展历史,当2009年首个网约车平台易到开始运营时,很少有人能够想到网约车将成为传统出行方式的颠覆者。2012年,滴滴的出现掀起了国内网约车飞速发展的浪潮。 

  一方面,网约车及其平台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乘客所面临的出租车市场垄断造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同时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市场的产物,由于监管难以跟上其过快的发展速度,也出现了各方面的问题。就网约车行业来说,交通堵塞、隐私泄漏、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平衡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行业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已经足以令监管部门焦头烂额。也正因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在不断研究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平台经济的管理办法,同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而具体到细则,仍然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正如屡屡引发热议的双本地规定。 

  实际上,即便我们不讨论这条规定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仅站在合法行政的角度,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网约车准入制度也不应当与其上位法相冲突。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5条第2款的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 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目前一些地方有关网约车司机必须具有本地户籍的规定,显然与行政许可法有一定冲突。 

  作为一个一线城市,上海能够取得如此的经济建设成就,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劳动者的共同建设,可为什么到了网约车领域,就只接受本地户籍呢?事实上,是否本地户籍并不会影响乘客出行安全和司机服务质量,就算在本地户籍人员可能拥有优势的认路方面,如今功能全面的导航系统也可以完美弥补。 

  现实中,若是户籍限制规定被严格执行,那么整个网约车行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城市出行需求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在平台经济方兴未艾、城市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之际,对于新兴事物的监管和规定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类似户籍要求这样不合理的准入制度实则需要作出改变。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行政法规,坚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引导平台经济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包容审慎监管网约车,需要各方协同发力

     瞄准新业态“成长烦恼” 平台经济监管这样创新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滴滴或遭“下架”?网约车准入户籍限制亟待改变

2019-08-17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