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周茂华:开放的金融业更具活力吸引力

2019年07月23日 0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此次金融开放“新11条”与先前举措一脉相承。2018年4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我们宣布的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举措,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外开放11条。今年5月份,银保监会进一步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12条举措。本次“新11条”从内容上是此前对外开放举措的推进与细化。

  与前两次相比,“新11条”外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信用评级,货币基金与养老资管,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例如: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2021年提前到2020年;放宽准入门槛,例如:放松境外保险公司持股比例与经营年限方面的要求。

  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根本上还是由我国发展需要与内部条件成熟而定。

  首先,国内经济内生性与韧性增强。近几年数据显示,国内经济更加依靠消费与服务驱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内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稳定在六成以上,经济内生性增强,为金融加快开放奠定基础。

  其次,国内宏观风险明显降低。2016年以来,监管层实施一系列防风险举措,国内影子银行、P2P等金融乱象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国内一些“灰犀牛”金融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包括资产管理新规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制度“短板”不断补齐;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

  再次,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包括P2P“爆雷”、金融诈骗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评级市场功能未完全发挥,现有金融产品供给与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还有差距,治理金融乱象还得加快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倒逼国内各层次金融改革,增强国内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最后,国际投资者的期待。随着我国与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的加快,人民币资产不断被国际指数纳入,这背后是国际投资者看好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金融业开放将为海外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渠道。

  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方面将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对局部产生一定压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不够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金融机构来说,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加快开放步伐的同时应对挑战,是关键问题。

  挑战一,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由于业务交往的复杂程度上升,内外法律、监管制度、商业模式等差异更加明显,监管层不得不面对内外两大因素,一方面要为企业创造适宜创新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守住风险底线。

  挑战二,央行调控难度增大。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央行宏观调控必须考虑海外经济、市场的溢出效应。跨境资本流动会更加频繁,市场波动会更加剧烈等。

  虽然有挑战,但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利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开放与改革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长期看,一个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更具效率、活力,更有深度、韧性的资本市场,对全球投资者将更具吸引力。 (作者系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 周茂华)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周茂华:开放的金融业更具活力吸引力

2019-07-23 06: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

  此次金融开放“新11条”与先前举措一脉相承。2018年4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我们宣布的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举措,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外开放11条。今年5月份,银保监会进一步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12条举措。本次“新11条”从内容上是此前对外开放举措的推进与细化。

  与前两次相比,“新11条”外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信用评级,货币基金与养老资管,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例如: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2021年提前到2020年;放宽准入门槛,例如:放松境外保险公司持股比例与经营年限方面的要求。

  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根本上还是由我国发展需要与内部条件成熟而定。

  首先,国内经济内生性与韧性增强。近几年数据显示,国内经济更加依靠消费与服务驱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内消费支出对经济贡献稳定在六成以上,经济内生性增强,为金融加快开放奠定基础。

  其次,国内宏观风险明显降低。2016年以来,监管层实施一系列防风险举措,国内影子银行、P2P等金融乱象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国内一些“灰犀牛”金融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包括资产管理新规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制度“短板”不断补齐;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化,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

  再次,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包括P2P“爆雷”、金融诈骗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成熟,信用评级市场功能未完全发挥,现有金融产品供给与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还有差距,治理金融乱象还得加快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倒逼国内各层次金融改革,增强国内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最后,国际投资者的期待。随着我国与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的加快,人民币资产不断被国际指数纳入,这背后是国际投资者看好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金融业开放将为海外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渠道。

  金融业对外开放,一方面将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对局部产生一定压力,尤其是对创新能力不够强,经营效率不高的金融机构来说,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加快开放步伐的同时应对挑战,是关键问题。

  挑战一,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由于业务交往的复杂程度上升,内外法律、监管制度、商业模式等差异更加明显,监管层不得不面对内外两大因素,一方面要为企业创造适宜创新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守住风险底线。

  挑战二,央行调控难度增大。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央行宏观调控必须考虑海外经济、市场的溢出效应。跨境资本流动会更加频繁,市场波动会更加剧烈等。

  虽然有挑战,但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利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开放与改革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长期看,一个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更具效率、活力,更有深度、韧性的资本市场,对全球投资者将更具吸引力。 (作者系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 周茂华)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