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落到实处

2019年07月04日 07:01   来源:经济日报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和保有量快速上升。越是在这个时候,企业越是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不顾产品质量,心浮气躁会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要真正赢得客户,必须注重产品的安全性。

  近期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不时发生,让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在海南博鳌举办的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作为开场序幕的,就是一场“新能源汽车安全与召回”主题峰会;在全体大会上,“安全”成为与会嘉宾发言的高频词。

  梳理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的场景,主要分为充电自燃、行驶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停车自燃等。其中,充电自燃占比最高。剖析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既有机械的,也有电的,还有热的,但归根结底是因为电池的热失控。如果仅仅只是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一般影响不会很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单体电池热失控往往会引发整个电池系统热失控蔓延,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安全是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之本。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快速上升,安全事故有增多趋势似乎符合概率学原理,但客观上却会给人一种安全问题更加严重的印象。因此,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企业不能为了抢占市场不顾产品质量,心浮气躁会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特殊性、基础设施的联动性和市场应用场景的复杂性来看,当前只有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落到实处,减少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推动产业更加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发展。

  首先,企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主动加强质量管控。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汽车产品质量关乎人的生命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论是整车生产企业,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全面强化质量管控。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企业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警醒,不能为眼前短期利益,省掉或缩短电池产品测试验证过程与时间。须知,新一代电动汽车要想真正赢得客户,不只要靠动力性,更要靠安全性,让用户放心,未来才能赢得客户。

  其次,国家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反思不少企业的产品之所以出问题,原因大多在于,只是在新产品准入认证时的样品车上按照标准去执行,但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忽略了其中的重要条款。如果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等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标准能够尽快实施,则对于提高全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认知,强化企业安全性设计、制造水平以及相关售后服务,引导用户规范充电,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等,无疑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主管部门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体系,全方位加大监管力度。安全问题不能仅靠产品质量无限制提升来解决,它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对于整车厂的监管,目前我国在传统汽车领域相对严格和健全,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只是针对某些环节。主管部门应当针对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建立“预防为主、多级联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体系,包括产品认证、运行安全、维护保养、退役回收等环节,以及有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等。对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状态予以实时在线监管,及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未然状态。

  此外,还要加强科学普及,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尽管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起火事故发生率,新能源汽车起火率并不一定很高,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关注度和顾虑却更多。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燃油车自燃的可控性比较了解,对电动汽车安全性问题的可控性还不完全掌握。因此,除了平时加强引导与普及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应当及时发布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减少因不明真相而带来的恐慌,莫让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蒙上阴影。(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国家重点工程事业奋斗不息    2019年03月27日
  • ·《啥是佩奇》感动之余别忘安全    2019年01月21日
  • ·“壮士座”保不了公交安全    2018年12月06日
  • ·举报醉驾,何须理由    2018年11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