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粮食产业强国扎实迈进

2019年06月20日 07:12   来源:经济日报   

  粮食产业经济涵盖由原粮到产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调节器”。近年来,粮食产业链上的“产购储加销”等各环节有效链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频现,各地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一系列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实效——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生机勃发。在夏粮再获丰收之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第三次现场经验交流会。

  “产业强、粮食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产业安全作基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未来要围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在“绿色、优质、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切实增强综合实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各地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有效链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培育了农业发展新动能,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在产业融合中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黑龙江省坚持质量兴农调优“头”、接二连三壮大“尾”、勇闯市场做强“销”,千方百计促农“富”;2018年全省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7%。以“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市”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坚持抓源头保品质、抓营销强品牌、抓产业增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消费增信、品牌增值,目前五常大米品牌价值高达678亿元。

  山东省滨州市突出高点定位、龙头带动,产业链延伸拉长实现“全”、价值链融合提升实现“增”、供应链优化升级实现“新”、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实现“强”、种植结构调整实现“优”,2018年全市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1010亿元,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达3.4∶1。“中国主食产业化发展示范市”河南省漯河市,建设中国食品百强工业园和临颍休闲食品产业园,主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9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率和主食产业化率分别达到96%和60%以上。湖南省南县围绕一产建基地、二产深加工、三产强配套,发展“虾稻共生”模式,打造育种、种植、收购、储存、加工、贸易、销售、服务的完整链条,年产稻虾米24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形成产业融合互动的良好格局。

  改革创新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促进粮食资源高效配置,调配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实现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以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为契机,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粮食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优质粮源基地。河南省粮油加工企业建立优质原粮基地718万亩,关联农户190万户。贵州省实施特种优势粮油订单种植工程,带动种粮农户创造收益93亿元,惠及115万户;其中贫困户近30万户,户均收入3100元以上。好粮源带来好产品,好产品实现好效益。“山西小米”平均售价从每斤五六元上升到20元左右,加工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的有力抓手。为此,中央财政连续三年投入奖补资金19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50多亿元参与实施,全面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一批粮食产业示范园区纷纷拔地而起,重庆市集中建设江北、涪陵、江津、南岸等粮油加工园区,吸引知名企业入驻,形成集群规模优势;湖南省扶大扶强、扶优扶特和扶品牌;浙江省重点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省引导土地、资本和人才等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集聚,加速企业发展壮大。

  “三链协同”赢市场出效益

  着眼“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以“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为目标,加速链条整合、资源集聚,首尾相顾、互促共进,优化粮食资源配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调优调绿产能结构,提高粮食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延伸粮食产业链,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全产业链经营等“六种模式”发展壮大;提升粮食价值链,引导企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打好绿色优质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粮食供应链,构建高效便捷的优质粮油供应体系。比如,山东中裕集团公司建立小麦育种、订单种植、收购储存、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生猪养殖、有机肥还田的闭合链条,将每一粒小麦“吃干榨净”,大幅增加产品丰富度和附加值,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我国幅员辽阔,粮食产区分布广,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实现首尾相顾,就要强化产销衔接,完善供应网络,提高粮食物流效率。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会”、福建粮食交易洽谈会等区域性交易活动,为优质粮油产品搭建了展示和营销的广阔舞台。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与主产区合作共建直销通道,使优质粮油产品直通市民“米袋子”。深粮控股集团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在深圳50多个社区全线推广自动售卖机,实现了24小时多品类优质粮油食品供应,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取得突破,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跃升到2018年的65789万吨;粮食供求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消费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方便”。

  坚持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积极推动“五优联动”。注重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促进种植结构优化、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优粮优产”。通过信息引导、产销对接、信贷协调等服务,将质量导向体现到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中,实施“优粮优购”。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建好用好智能粮库,实施“优粮优储”。优化粮食加工产能结构,强化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约束,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实施“优粮优加”。强化产销合作,完善物流网络,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实施“优粮优销”。吉林省从良种培育、集约种植的源头把控质量,依托“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搞活订单收购,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改善仓储条件,依靠标准引领提高品质价值,拓展直营店面、商超专柜、电商平台及专属稻田等立体式销售渠道,在“五优联动”中走出了打响“吉林大米”品牌、做优做强稻米产业之路。

  深入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广西香米”“荆楚大地”“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一大批区域公共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三全水饺”“想念面条”“克明挂面”“香驰果葡糖浆”等知名产品远销欧美,拓展了国际消费市场空间。中粮集团、香驰控股、九三粮油、思念食品、陕农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集团,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迅速做优做强做大,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西王集团集玉米精深加工、运动营养、物流运输、国际贸易于一体,年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各类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比如,龙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2%,提高近20个百分点。11个省份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其中,山东省达到4000亿元,河南等5省均超过2000亿元,产业强省地位更加巩固。

  今年是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连抓三年、紧抓三年”的第三年。两年多来,各地集中出台了一批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举措,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省逐步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正确导向,确保政策措施落细落实。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高水平跃升,积极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力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向着粮食产业强国扎实迈进

2019-06-20 07:1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