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还有多少流量可供“网红”挥霍?

2019年06月13日 07:56   来源:广州日报   子名

  时下的社交网络,除了是一个意见表达的声场,还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消费功能。这几年,随着一大批“网红”投身电商、广告、内容付费等领域,粉丝们的关注、转发和支持,也被视作可供变现的资源。近日,有媒体报道,“网红”出书渐成“潮流”,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用大幅写真充厚度的情况。

  严格意义上讲,在网上暴得大名,有自身原因,也包含运气成分。即便获数百万点击,其内容都未必是上乘之作。那种不经意间走红的例子,我们已见过太多。但做生意就是另一回事了,生意讲究明码标价、一分价钱一分货。粉丝自愿为产品捧场,无可厚非。可要是货次价高,这事便长久不了。毕竟,关注能一时兴起,买卖却没法这么随意。一些“网红”推出的食品、化妆品之所以只能风行一时,就是“只想让粉丝出钱,不想着自己出力”的心态使然。

  就此而言,“网红”出书遭受争议,实属情理之中。因为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想要写出新意,靠蹭热点、找噱头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对某个问题深入思考、亲身体验后,才能把道理讲清,使读者受益。用这条标准来看,如今许多“网红”写的书,作为粉丝买来的纪念品,还算精美,可作为作品的价值,乏善可陈。这也是“网红经济”遭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说到底,流量是流量,生意是生意。真要把粉丝都变成潜在的消费者,至少得拿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没有谁会一直为不划算的东西买单,懂得了这个道理,“网红”们也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流量到底能挥霍几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