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靠“AI”?究竟谁作主?

2019年06月13日 07:54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高考结束,如何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所谓的AI填报志愿软件出现,填报志愿俨然成了一门生意。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又该如何填报志愿?我们选取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意见,以飨读者。

  别变成“家长志愿”

  ■郭元鹏

  什么是“高考志愿”?依据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是高考考生的意愿,指向的是考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专业。

  遗憾的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经常出现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考虑,反倒是家长的想法占据了上风。特别是家长们喜欢参照各种专家意见、数据统计而作决定。问题是,专家指导的志愿填报可能是“很理智”,数据分析的志愿填报可能是“很智慧”,然而却忽视最基本的一个问题: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专业吗?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见多识广、经历丰富,对于人生、对于社会,都有着丰富的认识,其意见不能忽视。然而,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未来的人生走向,应该掌握在孩子的手里,而不是父母的手里。有了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爱好,这才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如果失去了兴趣和爱好的基础,即便选择的专业再理智,孩子也可能学不出成效。

  应当由考生作主

  ■吕可玫

  既然是孩子上大学,不是家长上大学,那么就应该由孩子作主。如果由家长一手“包办”,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只会导致孩子的追求与梦想成为家长越俎代庖的牺牲品。

  在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分寸,爱孩子却不能过多地干涉孩子,不能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等因素。当家长的想法与孩子的意愿产生冲突时,家长应倾听孩子的意见,把握好自己的参谋角色,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孩子。这样做,既是对孩子人生选择权的尊重,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又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方便孩子逐渐自主地走向社会。

  俗话说:“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家长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实践证明,抱着“我是为了孩子好”的观念去越俎代庖,这种包办的父母之爱,往往会得不偿失。

  志愿填报岂能靠“AI”?

  ■徐建中

  近年来,每逢高考结束,各种各样标榜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服务软件就会争相上线,号称可以按照指定分数查找院校、名次,模拟高考志愿填报,智能推荐报考院校,确保万无一失。可实际上,这些“AI”打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旗号,提供的信息却往往早已过时,甚至存在错误,其目的无非是为了骗取考生不菲的咨询费用。

  稍有高考招生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高考录取分数线都是由报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来决定的。虽然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事先确定的,但志愿填报人数并不确定,所以就算是再牛的专家,也根本不可能预测出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更别说一个软件了。

  就算“AI”确实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但对于考生也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完全去倚仗。软件毕竟只是软件,其预测或许具有一定针对性,但绝对替代不了学生自己的意愿。志愿就如人生的导航标,一点都马虎不得。填报哪所学校,首先要明志,只有明确了志向和爱好,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主持人:丁建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