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扶贫猪”变“拔毛猪”本质是以权谋私

2019年06月03日 15:38   来源:千龙网   刘明月

  “发‘扶贫猪',还要我们自己出200元的运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山乡群众向市脱贫攻坚专项巡察组反映问题线索。

  在扶贫的过程中积极争取扶贫专项资金,通过扶贫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贫困问题,也是扶贫的一条主渠道。这种能够为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而积极行动的干部的确值得称赞,但是如果这样的“积极行动”背后却是为了以权谋私,就需要警惕了。

  “扶贫猪”带给贫困群众的是希望,是致富的信心,但是这个扶贫干部却在“扶贫猪”上动起了“歪心思”,居然“吃”了一头猪200元的差价不说,还要贫困群众支付运输费用200元,这“扶贫猪”还没有见成效,这位干部倒是先从贫困群众的身上去“拔毛”,让“扶贫猪”变成了“拔毛猪”。

  自然,这样的扶贫好项目,扶贫好政策,因为这位扶贫干部的贪婪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打折,通过各种手段去造假不说,还以这样的“拔毛猪”方式去蚕食了群众的获得感,也让他们的扶贫信心受挫。

  当然,“扶贫猪”不但没有发挥出作用,还以这样“雁过拔毛式”的腐败方式,让群众的内心产生剧痛,虽然“雁过拔毛式”腐败养出来的不一定是巨贪,但是他带给群众的伤害,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破坏却是一点也不小,对于这种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一定要严惩。

  “扶贫猪”变成“拔毛猪”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以权谋私,借用自己当村防疫员的身份,对贫困群众“设卡”,把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对于这样缺乏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干部不但要严惩,还需要当成“活教材”,以案释纪,把权力使用的过程晒在阳光下,让他们能够担当责任,成为贫困群众的“助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绣花式”扶贫要念好“精”    2019年04月11日
  • ·冯湖: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2019年04月11日
  •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9年04月04日
  • ·严禁以“扶贫”之名牟利敛财    2019年01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