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必须理性正视的现实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失衡,与市场发展不足、政府发展能力不足、开放发展不足有关。因此,要发挥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构建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消除区域发展的市场制度差异
区域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全面发育不足、市场总体发展程度不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机制不健全,即存在改革发展过程的市场作用领域、程度和效果的区域间差异。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导向改革,进一步充分、有效发挥市场在配置区域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区域平衡发展,针对区域发展失衡问题,要深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消除发展的区域制度差异,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导致的地区藩篱和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进一步改革阻碍劳动力跨城乡、跨区域流动的不合理制度,健全农业人口市民化机制,发挥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激发劳动者劳动活力,增强劳动创造价值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价值,均衡区域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与收益。其次,要纵深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增强农村土地权利交易活力,扩展农民土地权利,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均衡城乡发展的土地成本与收益。三要深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准入限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区域市场壁垒,破除妨碍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区域发展的市场活力,增强区域内生持续发展动力,提升区域发展的制度竞争力。
强化政府统筹发展机制,消除区域发展的战略短板
区域发展失衡的又一个原因,在于政府统筹发展理念不足、统揽发展能力不足和统领发展机制不足。未来发展一定要强化政府的区域统筹发展能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建立区域发展的统筹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效有序运行。
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区域规划体系,统筹区域平衡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发展失衡现象需从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上,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布局需要,加强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整体设计我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分工、产业合作、城市协同关系,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二要积极建立长效扶持机制,消除区域分化极端现象。要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中西部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扶持机制和有效支持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平衡发展的长期欠账和战略短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区域开放发展,推动区域高水平协调发展
区域开放动力不足、开放程度不足、开放协同发展能力不强,是区域发展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未来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开放发展力度,增强开放发展动力,促进高水平协调发展。
一要增强开放发展动力,建立地方开放发展激励机制。要增强开放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开放发展的激励制度,强化区域开放发展导向,加大开放发展绩效管理,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放;推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大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倒逼区域增强共同发展动力,以此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二要遵循“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区域开放发展能力。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全面提升我国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也是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和构建全新开放格局的战略部署。各区域要立足地方开放发展的比较优势,主动对接、开放融入、特色发展、互补协作,增强区域开放发展能力,形成新时代区域开放发展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沿海、内陆、沿边地区协同开放,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开放、合作联动,构建统筹国内国际、协调国内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平衡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