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村级债务,根本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05月15日 16: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改善村级财务状况,甩掉债务包袱,要改变乡村振兴建设筹资的体制机制,也要杜绝扭曲的政绩观,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

  当前,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不少农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变。但在大力建设过程中,一些村集体负债过高,有的地方村均负债数百万元,且越是“明星村”“典型村”,债务越重。而具有隐蔽性、私人性特点的村债,往往“旧的未消、新的又来”,极易引发治理风险,冲击乡村振兴。(513日《半月谈》)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2018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06年底,全国村级债务规模为4000亿元。由于此后没有开展此项统计工作,村级债务缺乏全国性的数据。但从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有关内容看,目前我国村级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村级债务明显反弹。

  湖南东北部某县财政部门的一次调研显示,截至20161231日,全县有445个村负债,占比达89.7%,负债超过100万元的村有109个。山西东南部某县2017年的一次调查则显示,县城村级负债总额38.6亿元,村均800多万元。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村级债务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从南到北,村级债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同时,数据也显示出,村级债务体量较大,不是几万、十几万,而是上百万。这对于一些收入来源不足的乡村而言,是个沉重的债务负担。

  村级债务的形成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要求村上进行资金配套,设施设备维护也需要村上出钱。另外,也涉及到政绩观错位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打造示范点、树立典型,将各类项目集中在一个村,重点推进。虽然上级财政投入多,但村上为“接住”这些项目也投入不少,债务自然增加。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很多村上集体经济收入不给力,要么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要么集体经济收入少、不稳定。村级收入有限,开支却日渐增加,这是村级债务形成最为根本的原因。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实施一系列建设项目。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靠财政兜底可行吗?对于一部分财力雄厚的市、县也许是可行的,对于大部分市、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市、县,则是不现实的。这些市、县的本级财政收支原本紧张,哪里还有资金对村级建设项目进行兜底?那么,靠村民集资、社会捐助可行吗?一些对村民来说有直接收益的小项目,比如修条小路,也许是可行的;而那些同村民直接利益不明显相关的大项目,比如搞个污水处理项目,就不可行。集资和捐助只能是建设资金的补充,不能作为主渠道。

  笔者认为,改善村级财务状况,甩掉债务包袱,要改变乡村振兴建设筹资的体制机制,也要杜绝扭曲的政绩观,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要充分依托村上特色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形成稳定而可靠的村级收入。在收入稳定基础上,再量力而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债务可控,稳打稳扎搞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促进要素合理配置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