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纳入《教育法》 依法治教推进学校重视劳动教育

2019年05月15日 07:33   来源:光明网   熊丙奇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受访教师表示,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此,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坚持“五育并举”,针对当前中小学存在的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让学校、家庭和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则要坚持依法治教,要求所有学校必须按教育法律法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包括劳动教育课程,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和家庭漠视劳动教育的问题由来已久。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指出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近年来,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但是,在具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走过场的问题还很大程度存在。

  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劳动教育,有很大原因是“唯分数论”“崇尚学历,轻视技能”的社会风气作祟。在“唯分数论”影响下,学校教育中,凡是与升学无关的学科教学被边缘化,不独劳动教育,美育、体育都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学校认为学生参与劳动,进行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项,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不干家务,自己该做的事不做,而且,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还以“不努力学习,今后就扫地、当服务员”之类,来“吓唬”孩子,给孩子灌输职业高低贵贱的等级意识,让孩子从小鄙视劳动,争做“人上人”。

  这样的教育,实质是作茧自缚,由于任何家务都不做,有的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到了上大学,连基本的自主生活、管理能力却没有,变为长不大的巨婴;还有的学生,没有责任心,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给孩子创造了“那么好”的成长环境,孩子却没有感恩之心;除此之外,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在大学毕业时,不愿意选择某类工作,认为这些工作“没有面子”,等等,都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些道理,学校教师和家长们并非都不懂。而之所以不重视,是由于学生学业压力重,有的家长认为在这么重的学业压力之下,还让孩子劳动,“太累”。因此,要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就必须扭转“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现状,进行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不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把学生从应试压力重解放出来,就可能“智育至上”“分数第一”,其他的教育很可能变为走过场和形式主义。

  而在当前,要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需要坚持依法治教。《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提到,要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在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法》之后,需要在具体办学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并追究不依法进行劳动教育的学校的责任。这也需要地方教育部门转变教育理念,不能只考核学校的升学率、用学生的成绩考核教师,而要依法监督学校开齐课程,保证每一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学校进行这些课程教育教学,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