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取消高速省界收费站,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一步

2019年05月10日 10:28   来源:东方网   盘和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政策举措力争今年底前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便利群众出行提高物流效率。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相比,期限有所提前,这也反映了政府层面对该问题的重视,以及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现实条件的成熟。

  数据显示,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其中运输费用比率稳中有降,与主要发达国家8%-9%以及新兴经济体11%-13%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比率的背后,是物流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其中,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到的省界收费问题尤其备受诟病。

  之所以存在省界收费站的问题,是因为高速公路都是各省自己筹资、分段建设、自行养护的,所以,为了尽快收回前期投资、维持日常运营甚至盈利,各省很自然地都会设站收费。这本也无可厚非,在本省内统一规划建设收费站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一到省界,就开始出现一些怪现象,比如省际断头路等。此外,省界收费站的存在,使得出省车辆都要在省界集中交费,从而出现省界收费站大堵车的现象。

  可见,省界收费站影响物流效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体制因素,各省对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营是完全独立的,于是每个省都要在省界建设收费站,一个收费站就相当于一个关卡,每多一个收费站就拉低一点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使的平均速度;二是技术因素,收费站往往车辆密集,而人工收费的效率往往不高,这就导致过多的车辆常常会在省界收费站造成大拥堵。

  高速公路的价值,本就在于让车辆“高速”通行,而收费站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强行隔断了各省之间高速公路的联系,迫使过往车辆经过更多的减速停车过程,这无疑会阻碍高速公路价值的实现,进而对物流效率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取消省界收费站的好处是相当明显的。不过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对于省界收费站,不是取消了之,而是要以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逐渐将其替代。正如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表示的,ETC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的全覆盖是顺利实现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关键因素,所以目前最紧迫的工作是大力推广普及ETC,开展收费车道ETC门架系统建设改造。

  如此看来,在ETC 的配合下,取消省界收费站的进程将会逐步推进,其好处也会逐渐显现出来。目前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将会减少过往车辆的停车次数,缓解收费站拥堵情况,过往车辆不仅可以省不少油钱,也能节省不少时间。从整体来看,考虑全国跑高速的车辆总数量,整体效应将更为可观。

  但潜在的好处绝不仅限于此。在全国经济一盘棋的形势下,“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仍不过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反而显得更为重要,而联通的全国高速公路网则是改变省际市场分割现象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推广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不仅有利于降低高速公路运营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注入动力。

  此外,也要注意到,取消省界收费站并不等于“高速免费”,只是将收费站人工收费改成了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自动收费,但是舆论仍然还有关于“高速免费”的讨论,这说明民众对于高速免费,至少是降费还是有一定的期待。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速免费的条件还不成熟。

  此前实行的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无疑是一项很重要的惠民政策,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大回乡探亲者和出门旅游者的经济成本。但是与高速免费相伴随的,则是车流量的大幅提升,不仅拉低了高速通行车辆的平均速度,使得高速公路不再高速,而且节假日高速公路拥堵也屡见报端,可以说极大地增加了民众的时间成本,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出行体验。

  所以,取消省界收费站并不等于高速免费,而降低民众使用高速公路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也并不在于简单地实施高速免费,而在于整个交通运输体系效率的提高,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比如在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情况下优化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减免费政策等。(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