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新闻广播《政风热线》节目5月5日报道,当地村民反映,灌云县杨集镇兴联村4月19日公示的“扶贫名单”中,出现两名分别过世一年和两年的村民,且上了扶贫名单的人,有多人与兴联村“第一书记”谢恒荣有亲戚关系,有房有车,不应在被扶贫范围。
对于这种奇葩怪事,先看看相关方面的解释:镇扶贫办称,“已故村民上了扶贫名单”是因为“村里没有上报老人去世信息”;兴联村村支书称,“村里报上去了修改信息,但镇扶贫办给漏掉了”;作为上级监管部门的灌云县扶贫办表示,扶贫建档立卡人员名单数据库很大,他们只是抽查。相互扯皮,相互推诿,没有谁愿意或者敢于承担责任,这种工作作风如何率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就要精准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针对具体状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家施策,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然而,过世一两年的人却未能被发现,竟然登上了扶贫榜单,这种行为能叫“精准”?这种作风能叫“扶贫”?可怕的还不只是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就连具体分管扶贫工作的单位也对这种现象一推了事,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精准”需要“精心”,“扶真贫”更需要“动真情”。这个村有多少户,贫困状况如何,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有多少,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摸清这些底细后方可因人施策,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很难想象,一个不清楚贫困人口底细的扶贫干部如何能够做到精准扶贫?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