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靠谱的涉黄名单,不着调的网络狂欢

2016年12月28日 08:07   来源:红网   宋潇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查处了3家涉嫌存在卖淫嫖娼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查获涉案嫌疑人数百名。此事仍在持续发酵。26日,网间曝光出一份疑因该事件被抓的人员名单,数位商界知名人士及网络红人被“点名”,对此,已有多位名人在微博中公开回应此事,否认因涉黄被抓。(1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由于一份经不起推敲的“涉黄名单”,众多名人和商界人士纷纷开始辟谣,本身名单属于含混不清,可经过不断辟谣,似乎有“以假乱真”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名人陷入这场舆论漩涡,网友们也纷纷在猜想下一个辟谣者会是谁,可问题在于,如果对于一份明眼人都觉得不靠谱的名单,也正儿八经地辟谣,是确有其事,还是出于恐慌呢?

  不得不承认,如今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事,而且呈爆发性增长的趋势,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也自然乐于在谣言传播中臆想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情,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管是谣言还是谎言,它最终带来的影响都是类似双刃剑般的效果。在这份“涉黄名单”中,由于信源的单一以及信息的模糊性,人们纷纷都在猜测这份名单中的人士真实身份,但其实这种猜测的过程很容易“误伤”无辜。因为,不管是辟谣者还是臆测者,都是在制造另一种恐慌情绪。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这次辟谣“涉黄被抓”的人就是智者吗?也不一定。事实上,那些辟谣的名人可能是为了免于谣言缠身,也可能是知晓真相的路人甲,但在这次“涉黄被抓”的风波中,他们却扮演着一个造谣者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很多“网红”和名人的自证清白,都添加了自己的主观情绪,比如papi酱就习惯性地用这些名单作为了自己的视频创作材料,罗振宇则充分发扬了自嘲精神,他在朋友圈中的调侃,也成功搭上了这次谣言传播的末班车。

  而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会随着人们主观情绪的叠加变得越发不理性,从而演化成批评他人的过激行为。类似现象绝非孤例,那些被“含沙射影”的知名人士,或是以公开方式辟谣,或是趁机刷一刷存在感,但越是这样越令真相扑朔迷离,有的人甚至上升到中伤他人平时作风做派的层面,这些其实都不叫正常的社会语境。人们的思维质量和行为选择取决于他们是否带有善意,而对他人的臆测显然就不带善意,但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主观判断还被人标榜为“不带恶意的揣测”。

  也就是说,不管是积极辟谣的人,还是无辜躺枪的,都足以证明“沉默是金”已经很难在网络空间发挥效用,人的立场可以不同,但真相只有一个,如果凭着一份不靠谱的名单,逼着互联网大佬和“网红”们辟谣,不仅是一种预设立场,更会让“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内涵没有立足之地。所以,对于“涉黄被抓”不能止于辟谣,还应该止于调侃和臆测。如果大多数辟谣者只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自娱自乐,那么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还会越发收缩。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