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标高质量发展,积极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2019年04月29日 08:07   来源:中国网   张德勇

  从4月21日到4月22日,连续两天,证监会两位高层分别在不同场合传递了中国将积极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为全球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期待。

  21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表示,“扩大开放,促进合作,继续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方式上推进对外开放”。22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首届中日资本市场论坛上指出,“我们将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强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合作,以开放促改革,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

  证监会两位高层的讲话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将再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扎实推进。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A股纳入明晟指数(MSCI),以及放宽外资控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外国人开户、部分业务的外国人投资权限等接连变为现实;2019年,A股入“富”、沪深港通机制更加优化、沪伦通开始倒计时……。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加力提速。

  伴随着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同样,更加开放也必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亦是如此。这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本身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鉴于此,大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不妨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要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方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筹措资金、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在为全球资本投资带来了难得机会的同时,重要的是通过引入资金、管理经验、经营理念、专业人才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也是为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竞争力。为了更好实现对外开放目标,我国资本市场也需要以对外开放为契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强化自身建设,这样才能更好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同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一样,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侧,因此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将会为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近日,备受市场关注的证券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这是加强资本市场制度供给的重要体现,是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内容,能够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供更稳定的法治保障。

  要提升监管水平和防风险能力。国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既给我国资本市场大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使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外部金融风险的输入与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关键的就是防控金融风险,而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自然也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为此,要把握好对外开放与防控风险的平衡关系,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监管体制适应性、增强监管措施有效性、传递监管信号及时性,从而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牢牢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动权。

  要重视人才建设。随着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将迎来快速大发展时期,这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外开放的力度越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越大,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从各级监管部门到资本市场中的各家企业,都应把实施人才战略放在促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先位置上,在激励机制上下工夫,不仅能引进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既掌握国内业务也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的两栖业务骨干,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做好厕所开放这篇民生文章    2019年03月19日
  • ·高凌云:必须坚持扩大开放    2019年02月11日
  •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12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