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展网信事业 更好造福人民

2019年04月19日 09:55   来源:南方网   李建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个重要讲话对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4月18日新华网)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三年前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深刻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为网信事业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三年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网络强国建设持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信息化、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把握信息时代脉搏,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推动网信事业沿着网络强国的路线图,奋勇向前,在新时代不断书写精彩篇章。来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网络零售交易额规模都已居世界首位,互联网正深度融入并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年来,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有效覆盖,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网络扶贫“填洼地”“辟蹊径”;山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云端课堂带领孩子迈过“数字鸿沟”;物联网助力打造智慧社区,普通百姓也能够腾“云”驾“物”;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互联网政务“让群众少跑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网信事业蓬勃发展给亿万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今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有理由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中央网信工作战略部署,奋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就一定能牢牢把握信息革命浪潮主动权,书写出民族复兴更为辉煌的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奔着问题去 向着困难攻    2019年04月17日
  • ·增强问题意识 推动改革发展    2019年04月15日
  •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9年04月12日
  • ·铁锹培新土 精神代代传    2019年04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