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铁锹培新土 精神代代传

2019年04月11日 15:29   来源:红网   田稀中

  习近平总书记4月8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爱树植树护树好传统,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唐代著名诗人苏轼就爱种树,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他的种树方法甚至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记载于《东坡杂记》中。

  新中国成立后,更把植树造林上升为了法定义务。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12日设定为植树节。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9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前人栽树让后人乘凉,不仅是“功不必在我”的态度,更是让美德在社会中茁壮成长的种子。

  种树、修身、立德,不仅是发展之本,更是传承之基。有人曾说:“如果美德是一种财富,道德模范肯定就是富豪。”我们在找寻精神财富时,行动与否是成功惟一的道路,良好的美德,靠我们一代一代人身体力行的传承;成功的品行,重要的是在我们亲力亲为中呈现。抓住树林之机,当我们挥锹擦汗时,美德的种子也在下一代身上生根发芽。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树,不仅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美德,更是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