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无声食堂”泯灭孩子天真

2019年04月17日 15:09   来源:千龙网   李彩悦

  近日,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据副校长称,从该校试行“无声餐厅”以来,就餐时安静许多,秩序也变好,就连粮食浪费情况也有所好转。

  难道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们真的能做到“食不言”吗?不少网友心存疑虑。但就目前的试行效果来看,“无声食堂”的确在规范就餐秩序,提高就餐效率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无声食堂”旨在培养孩子文明有序的就餐习惯,这样的初衷值得鼓励。然而,就长远来看,我们不能单纯只看其优点,还应该长远考虑在其形成常态后的弊端,这应该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果偌大的食堂安静没有声音,只用各种手势代替语言,总觉得有些怪异。固然,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情感需求异常丰富。他们乐于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对于孩子们来说,平时的课堂有纪律有规矩,课间休息时间又太短,午饭时间正是宣泄负能量、彼此之间交流情感、沟通近况的休息时间,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孩子放松身心,愉快就餐。但倘若强行压制住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就像是为孩子的成长画了一个框,削去多余的“枝丫”,无疑是让孩子们简单的需求都变成了奢望。

  其实,创造文明有序的就餐环境,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强压”在孩子身上。从这一层面看,这种禁锢孩子本真的方式着实不可取。况且,学校这种“强制性”而非“自发性”的措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对“无声餐厅”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学校规定”的简单层面,其实内心并不接受认可。这种“强制性”的被动接受,永远没有自发性的主动行为效果好。长期受这种模式熏陶而建立起来的文明有序习惯,也仅仅是“表面功夫”,长此以往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背道而驰。

  “食不言寝不语”虽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但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环境也要因地制宜,更接地气。午餐时间本是释放压力、沟通交流情感的最佳时段,如果用“无言”代替交流,用“安静”充斥沟通,会不会显得异常怪异?如果以泯灭孩子天真为代价,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谨防网红童模沦为当代仲永    2019年04月12日
  • ·伪国学不是对抗义务教育的神器    2019年04月12日
  • ·童模行业尤其不能野蛮生长    2019年04月12日
  • ·吕本富:“李鬼式创新”要不得    2019年04月12日
  • ·幼儿园征集车照的“醉翁之意”    2019年04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