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媒体上有很多“伪创新”的报道,究其实质称为“李鬼式创新”,可能更为恰当。因为在伪创新中,创新者的设想和出发点可能都很好,但创新效果依然在原地打转,而李鬼式创新,其出发点就是假招子。具体而言,李鬼式创新有三个类型。
首先是气泡式创新。近期,高新技术企业常林集团因科研造假备受舆论关注。一位企业的内部人说,“我们企业95%以上的专利就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产业化。”事实上,国内很多创新因缺少技术含金量无法实现产业化,只能化身挂在墙上的证书,中看不中用,只是一堆气泡。正是因为深谙“创新”之道,有人甚至将一项技术发明放在10个不同应用场景,分开申报,便有了10个专利。这种气泡式创新完全就是鱼目混珠。
其次是取悦式创新。很多创新并不是针对客户和市场,而是取悦媒体和投资机构的。随着科创板正式推出,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中国又将有一批科创企业跃升为资本市场的明星。股权融资市场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传统型、高杠杆的民企面临阵痛,融资规模大大减少;科技型、创新型民企则被迎为座上宾。片面强调专利申请、创新项目申报数量,将所谓的技术创新包装成炒作噱头,依赖“申报专利—概念包装—资本市场获利”成为一些企业的发展路径。
最后是马甲式创新。有些企业为了获取高技术企业资质和短期利益,搞“贴牌式创新”—买他人的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糊弄消费者。有的企业干脆“拿来主义”,直接将他人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被业内戏称为“马甲式创新”,这一现象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表现尤甚。被曝光的红芯浏览器,就是马甲式创新的典型,而类似红芯这种既没真研发,也没真创新的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只是将自主创新当成迎合国民情怀的噱头,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那么,应该如何终结这些李鬼式创新呢?我认为,第一要避免申报过程只审材料“走过场”“拍脑袋”,要增加对产品的实地实景验收。第二,对于那些贴牌式创新的造假行为,要将涉事企业纳入创新政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黑名单,限制其获取创新资金支持等。第三,建立创新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高新技术类企业进行定期监测和风险排查,完善跨地域、跨部门联动,打击防范“伪创新”行为的机制。第四,将资助创新效果的评估,纳入地方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