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好近视眼 肯定是忽悠

2019年04月11日 08:47   来源:北京晚报   张丽

  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接近40%、13亿人里近视患者达6亿。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庞大的近视人群,同时也是庞大的近视矫正市场。某些机构罔顾“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的事实,中医西医、器械按摩……各种所谓医疗理念、治疗手段花样翻新,近视患者们被搞得一头雾水。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出手,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不得违反中医药法规定冒用中医药名义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如今近视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很重要的一个诱因是孩子们频繁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以及缺乏户外活动。眼轴变长是不可逆的,就目前医学水平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治愈近视。所以,无良商家就是在进行虚假宣传。更令人忧虑的是,网上随处可见售卖“矫正仪器”的店铺,而在线下,近视矫正中心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这些不仅违反《广告法》,更会误导家长和孩子觉得近视可以治愈,有意无意地放纵了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最终,因为用眼不卫生,导致包括近视在内的各种眼部疾患发生发展,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无良商家吃定了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大肆进行虚假宣传,诱使家长决定放弃正规医院,花巨款买一些根本不治病而且可能还会有害的疗程。他们在意的并不是孩子们的眼睛,而是能从家长手中搞到多少钱。

  多年来,专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加强近视矫正市场的监管,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如今,有法可依之后,人们期待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眼睛是精密且脆弱的人体器官,其重要性不必多言,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想保护好孩子的眼睛,必须相信科学,必须卫生用眼。有关部门除了对近视矫正市场严格监督和管理之外,还需建立健全近视早期干预体系。在防治结合方面高瞻远瞩,方能在视力表前一解“近”忧。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