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为深陷战火的利比亚负责?

2019年04月12日 07:58   来源:北京日报   钮松

  近段时间,中东形势风云突变,已经逐步淡出国际视野且沉寂许久的利比亚问题再起波澜。4月4日,坐镇东部的武装力量“国民军”与坚守西部的民族团结政府军之间爆发激烈军事冲突,“国民军”来势汹汹并剑指的黎波里。

  不难看出,利比亚当前的危机是东部与西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间力量对比失衡所致。民族团结政府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承认,但仅拥半壁江山,“国民军”指望通过拿下首都来取而代之。可就在利比亚内战再度走向“白热化”的关键时刻,始作俑者美国却选择了“跑路”。4月7日,美国宣布暂时撤出部分驻利美军。蓬佩奥在声明中堆砌着标榜公允的华丽词藻,却丝毫掩盖不了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应当负有的主要责任。

  “阿拉伯之春”中利比亚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和霸凌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反对派试图通过“挟洋自重”来推翻卡扎菲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全新利比亚的设想,终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回顾历史,现代利比亚国家的形成便是欧洲殖民主义的产物,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曾在此争夺势力范围并对不同部分进行瓜分。正是由于西方国家“分而治之”的政策,二战后的利比亚虽获独立,却始终无法弥合东部、西部和南部之间的分歧。卡扎菲被推翻之后,国家统一遭遇巨大挑战,当前“一国两府”的局面,就是地方割据固化和长期化的激烈表现。

  事实说明,西方国家并没有嘴上宣称的种种“仁义道德”。强行介入他国内部政治纷争,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本国利益。换言之,他们在与利比亚等国的反对派力量的勾连互动中掺杂了太多“私货”。首先,西方国家内部激烈政治斗争或制度运转不畅,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往往产生强烈的外溢效应。在诸多国际冲突中,他们多选择采取过度干预的举措,以求最大限度抵消在野党和反对势力可能的攻讦。2016年4月,奥巴马在卸任前才主动承认其任内“最大的错误”是“没能对军事介入利比亚之后的情况做规划”。不仅如此,其情报部门有时也因为私利而提供虚假信息来误导决策部门。其次,西方国家大打“民主人权牌”,将西方模式作为普世“样板”强势推销,无视可能造成的“水土不服”。他们虽然助力反对派武装推翻了不符合西方民主标准的政权,却无法打造一个具有高度聚合性的新政权,最终只能对利比亚内战放任自流。正如一个著名的利比亚段子所言:“我们以为卡扎菲死后,国家会变成迪拜,没想到成了索马里。”

  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介入,极大破坏了利比亚等中东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生态。对于深陷战火的利比亚而言,将命运过分寄托于外部势力已经造成了明显的恶果,发展的主动性也丧失殆尽。利比亚反政府势力在“阿拉伯之春”中与北约合谋,不过是饮鸩止渴之举,持久的浩劫已极大冲淡了所谓“革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只有在继承本国历史与文明的基础上,认真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破除对西方政治模式的盲从与迷信,才能够牢牢把握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前利比亚的困局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完全依靠外部势力只会误国殃民。

  (作者钮松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法治稳国    2016年04月27日
  • ·新一轮利比亚内战不可避免    2014年07月29日
  • ·没有被解放的穆尔西    2013年06月17日
  • ·萨达姆“们”为何更怕死?    2013年04月03日
  • ·埃及乱局 西方国家的暧昧    2013年07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