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超前消费不是洪水猛兽也别过度沉迷

2019年03月25日 11:18   来源:东方网   张立美

  “姐,快给我的招行卡上转6000块,我明天就还你。”刚等姐姐说了一个“好”字,李云就挂断了电话。这一年多来,李云也记不清向姐姐这么拆解过多少次钱了,“微信的微粒贷一个月6000,支付宝的蚂蚁借呗3000,花呗2000,还有房租2500。吃饭、交通、水电等3000元。”李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16500元,就差不多是现在我每个月的固定支出。”(3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年轻人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在购买力不足的特殊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方式,适度的超前消费,无可厚非。这可以改善年轻人的生活品质,满足一些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又能够减轻一次性支付资金的经济压力。比如,当前最常见的超前消费就是像笔者一样贷款买房,当了房奴。从这个角度说,超前消费、贷款消费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

  但凡事须有度,过犹则不及。当前一些90后年轻人成为“花呗式青年”,当起“负翁”,其实是在过度超前消费,甚至沉迷于超前消费生活之中。年轻人的这种过度超前消费生活,无疑是以牺牲今后生活品质为代价,实质上是在透支自己的钱包和未来。

  因为目前不少年轻人超前消费的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朋友圈里的面子,甚至是为了过上奢侈、阔绰的生活,消费了大量并不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古人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年轻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阔绰生活而沉迷于过度超前消费、借贷消费、负债消费之中,久而久之,这样的生活方式如同吸食毒品,一旦沾染上,很难停下来,不利于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更严重的是,沉迷于过度超前消费生活的年轻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经济能力按时还贷,不少年轻人是靠父母亲人帮忙还贷,甚至在玩连环贷。一旦亲人们也没有经济能力帮助年轻人还贷,或者连环贷断贷,那么过度超前消费年轻人就会陷入债务缠身之中,乃至面临法律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在消费选择上,年轻人不能只在乎曾经拥有,也要考虑到天长地久。年轻人可以超前消费,但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过度,更不能沉迷。这就要求年轻人选择超前消费生活,必须量力而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对年轻人的消费观、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引导,给年轻人补上财富教育课,要对在校大学生讲清楚贷款消费存在的法律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年轻人心中错误的超前消费观念。

  再者,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企业要负起社会责任,规范面向年轻人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企业不能为了赚年轻人的钱,不顾年轻人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直接对他们放贷。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企业对用户发放贷款的资格以及放贷金额,应当与用户的信用、收入状况挂钩,必须严格限制对没有收入的在校大学生放贷。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谨防超前消费借贷隐患重重    2019年03月25日
  • ·不该刺激学生超前消费    2013年05月08日
  • ·超前消费根源于社会认同的走偏    2016年08月24日
  • ·地方政府应避免沦为“债奴”    2013年06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