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守

2019年02月15日 07:01   来源:人民日报   鲁 平

  有关各方共同发力,悉心呵护,尽可能地给留守的孩子一个有爱的童年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的,分离让人不好受。为节后进城务工,父母子女之间的骨肉分离,更使得柔肠百转。

  在工作半径日益扩大的今天,在流动的中国,有春节相聚的喜悦,就有节后别离的难舍。这几天,正是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城的日子。村头、路边、车站,有夫妻之间的凝望不舍,更有孩童的哭闹难离。这样的场景录成小视频,正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各个平台传播,真情流露的瞬间,拨动了许多观看者的心弦。

  笔者跟老家的亲戚聊过,大家说,外出打工,还是发家致富的更好选择。干不了几年,村头小楼就盖起来了,养老、看病、上学,虽然现在覆盖过来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但是自己家底厚点儿,心里毕竟更有底。和孩子一时分离,也是不得已。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守、更长久的厮守。

  外出拼搏中,务工人员成了助推中国发展的产业大军。他们一滴汗珠摔八瓣,建设城市,服务市民,富裕自己。无数农民工省吃俭用有了积蓄,要么回乡创业和家人团聚,要么在城市置业,把家人接到城市,一起成为新市民,过上了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好日子。

  值得欣喜的是,这几年,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县域经济也在发展,特别是扶贫产业的培植,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另外,不少城市也不断降低落户门槛,接纳新成员,让更多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许多孩子也能随着父母到务工地生活,时代也正给予这个新的产业大军越来越多的关怀。随着城乡发展的日趋均衡,留守问题一定会逐步缓解、解决。

  当然,整体解决,需要过程。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在老家的孩子,必须得到充分的关爱。家庭、当地政府、村委会、学校乃至社会组织等多方应该共同发力,悉心呵护,尽可能地给留守的孩子一个温情满满的童年。这些年来,这种关爱的质量也在提升,以社会组织为例,很多行动都有了专业化、规范化、长期化的规程。比如,如果做不到,不可以轻易做轻率许诺,以免伤害孩子。关爱应该多些、再多些;细些、再细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控糖纳入小学“主科”值得学习    2019年02月12日
  • ·“特批假期”背后的陪伴缺失    2019年02月01日
  • ·熊孩子为何欠教育却说不得?    2019年01月31日
  • ·文明旅游 久久为功    2019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