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假期生活?沪上各中小学设计了别具一格的“寒假生活指南”。告别厚厚的练习册和打卡上班式的补课班,打破学科和校门的界限,各种好玩有趣的创新作业随之出现:品尝家人团聚的喜悦,体会父母劳作的辛苦,感悟春节的风俗仪式……一项项生活化的寒假作业,让孩子们告别学习的焦虑,领悟生活的美好。(2月10日《文汇报》)
充满烟火味的假期作业,可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以往一放寒假,家长就会领着孩子去培训班补课,而且成绩越好的学生,参加补课的劲头越足,难怪有网友调侃说:“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在大家争先恐后补课的语境下,哪个家长和孩子敢懈怠呢?但是真实的生活不是只有学习和工作,让孩子在繁琐的日常中体会生活的真实,比死读书要好百倍千倍。网上曾经报道的那位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几乎学完小学课程,8岁进入重点中学,13岁高分考入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录取,最后被勒令退学,原因是他生活无法自理,因为他从小到大所有的“生活琐事”都是由母亲一手包办的。今年,沪上不少学校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告别厚厚的练习册和打卡上班式的补课班了,嘉定区启良中学为学生开出了“‘红红火火中国年’实践体验作业单”,要求每位学生在春节前协助父母做一次家庭大扫除,或为家人洗一次衣服,长宁区实验小学要求学生们在寒假至少“解锁”一项家务劳动新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每天主动承担至少一项家务劳动,为长辈做一件实事。这样的假期作业可以帮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充满烟火味的假期作业,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如今不少孩子在家里笤帚从来不碰,油瓶倒下来不知道扶,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就连教室的日常清洁也要老师手把手去教。春节之前,家长让孩子一起“掸尘”,既能让孩子参与劳动锻炼,也能让孩子了解传统习俗和文化,正所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孩子们在与家长一起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民俗的了解,也很好地传承了这一民族传统;练川实验学校各工作坊以“多元创生、学科融合”为理念,设计的“春节骚客”“春节理财师”“找寻春节的符号”等多种假日活动,比如“春节理财师”活动,要求孩子对家里的春节日常开支收入进行统计,制作报表、形成曲线图,并对数据做出分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劳动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珍惜生命。”
充满烟火味的假期作业,还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与同学的感情。普陀区江宁学校让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一项名为“发现闪光的你”的寒假作业:21天假期,记录一下爸爸妈妈夸了你几次,你又赞美了爸爸妈妈几次,并写下心理观察笔记。江宁学校二(6)班学生李杺岭和母亲何红一起记录下的寒假生活点滴,细心的何红观察到了儿子的变化:“这个假期,孩子变得更有礼貌,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为学生和老师布置了同样的寒假作业是让孩子们跟随爸妈回到他们的母校去看一看,了解家长们学习的故事和场景;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小学为孩子布置的作业是让孩子抽出两三个小时,与爸妈或三两好友相邀,与沪上风尚读书地有约,与好书美文作伴,开启一段寒假“微游书店·荐书·赠言”书香风尚之旅……寒假不仅是孩子稍事休整的欢乐时段,更是小伙伴间相互陪伴、一起探寻美好的奇趣时光。沪上学校推出的这些与家长、同学互动的寒假作业无疑会促进孩子与家长、同学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和班集体。
在此,笔者由衷地给沪上充满烟火味的假期作业点个大大的赞。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