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年味儿变浓。过年就像一个纽带,把每个家庭和亲人连接在一起。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学习,甚至不少人还在外地。春节将至,无论身在何处,人们大都要回家过年,体味阖家欢乐的温馨,共享和收获喜悦和家庭团圆的幸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贴春联门神、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打扑克麻将、杀猪宰羊杀鸡宰鹅、腌腊肉、灌香肠、踩高跷、耍杂技、赶庙会、观灯笼等,以及人们排起长龙,在商场超市购物的场面,再加上回家过年的各路“大军”,年味儿就有了。
过年,原本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年”字的原意是“五谷成熟”,《左传》提到的“大有年”指的就是大丰收。过年是中华民族驱邪、祈福、迎祥的节日,是人们充分表达欢乐的心情、寄希望于来年的日子。传播爱、表达亲情友情、爱家之情、爱国之情,是“年”的精髓。人们在祥和的氛围中尽情地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阖家团聚、享受农闲,乃至吃饺子放鞭炮、舞龙耍狮、踩高跷、跑旱船、逛庙会等等。吃喝玩乐,就成为过年的主题,即除旧迎新,一年一岁,总将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然而,春节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如家庭、亲情、伦理等,无不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类就是如此。而“年夜饭”折射的团圆内涵,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年前祭祖、贴春联、备年夜饭,尽享家庭团圆欢乐,以及初一拜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串亲戚……虽然各地风俗不同,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承载的都是孝老爱亲、忠于家庭、勤俭持家、善良诚实、相互扶持等传统美德。
近年来,世界文化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洋节的冲击,使过年方式有了一点变化,但过年的核心却没有变。年味儿,依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华民族讲究孝道、忠义、礼节、诚实等,这些在过年的时候都能生动地体现出来。“年味儿”,即是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因此,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增强春节文化的仪式感,就能使中华民族进取、爱家、孝顺、勤劳的文明风俗充分展现。
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方式和节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更新的内容,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和价值绝不能改变。如果失去了过年原有的对春节的基本价值认同,那必将失去过年的“仪式感”,也就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部分。
而如何让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春节文化得以传承,就需要现代人去挖掘、光大。传统春节起源于农耕社会,有些变化实属必然。如“庙会”,最初是善男信女进香许愿还愿形成的,早已没有最初的含义。但如果庙会总是风筝、空竹、高跷、糖葫芦等,就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绝不能抛弃,但在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上,也应该允许多元化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过年实质上的传统文化内涵绝不能丢。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传承着民族风俗、人文和历史,其中文化的负载更多。而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如今这批90后和00后对春节有更多的“仪式感”,不仅事关过年的质量,更关系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此,就需要行动起来,不仅要在春节期间向宣传传统文化,更要在平时做好常态工作,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此才能产生“仪式感”,使春节文化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