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增强“仪式感”,让春节文化熠熠生辉

2019年01月29日 10:38   来源:东方网   刘天放

  春节临近,年味儿变浓。过年就像一个纽带,把每个家庭和亲人连接在一起。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学习,甚至不少人还在外地。春节将至,无论身在何处,人们大都要回家过年,体味阖家欢乐的温馨,共享和收获喜悦和家庭团圆的幸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贴春联门神、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打扑克麻将、杀猪宰羊杀鸡宰鹅、腌腊肉、灌香肠、踩高跷、耍杂技、赶庙会、观灯笼等,以及人们排起长龙,在商场超市购物的场面,再加上回家过年的各路“大军”,年味儿就有了。

  过年,原本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年”字的原意是“五谷成熟”,《左传》提到的“大有年”指的就是大丰收。过年是中华民族驱邪、祈福、迎祥的节日,是人们充分表达欢乐的心情、寄希望于来年的日子。传播爱、表达亲情友情、爱家之情、爱国之情,是“年”的精髓。人们在祥和的氛围中尽情地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阖家团聚、享受农闲,乃至吃饺子放鞭炮、舞龙耍狮、踩高跷、跑旱船、逛庙会等等。吃喝玩乐,就成为过年的主题,即除旧迎新,一年一岁,总将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然而,春节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如家庭、亲情、伦理等,无不深刻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类就是如此。而“年夜饭”折射的团圆内涵,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年前祭祖、贴春联、备年夜饭,尽享家庭团圆欢乐,以及初一拜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串亲戚……虽然各地风俗不同,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承载的都是孝老爱亲、忠于家庭、勤俭持家、善良诚实、相互扶持等传统美德。

  近年来,世界文化融合的速度明显加快,洋节的冲击,使过年方式有了一点变化,但过年的核心却没有变。年味儿,依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华民族讲究孝道、忠义、礼节、诚实等,这些在过年的时候都能生动地体现出来。“年味儿”,即是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因此,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增强春节文化的仪式感,就能使中华民族进取、爱家、孝顺、勤劳的文明风俗充分展现。

  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方式和节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更新的内容,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和价值绝不能改变。如果失去了过年原有的对春节的基本价值认同,那必将失去过年的“仪式感”,也就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部分。

  而如何让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春节文化得以传承,就需要现代人去挖掘、光大。传统春节起源于农耕社会,有些变化实属必然。如“庙会”,最初是善男信女进香许愿还愿形成的,早已没有最初的含义。但如果庙会总是风筝、空竹、高跷、糖葫芦等,就不是与时俱进的做法。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绝不能抛弃,但在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上,也应该允许多元化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过年实质上的传统文化内涵绝不能丢。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传承着民族风俗、人文和历史,其中文化的负载更多。而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如今这批90后和00后对春节有更多的“仪式感”,不仅事关过年的质量,更关系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由此,就需要行动起来,不仅要在春节期间向宣传传统文化,更要在平时做好常态工作,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此才能产生“仪式感”,使春节文化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