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守英: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

2019年01月28日 07:37   来源:北京日报   

  研究中国结构转型时有三个阶段:一是乡土中国阶段,正如费孝通所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是城乡中国阶段,这个阶段一半农村人,一半城里人。这一阶段变化最为剧烈,而城市化并不能代表这个阶段。三是城市中国阶段,这是最成熟的阶段。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因为这一阶段中结构转变最快、要素流动最活跃、城乡关系变化最大。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

  第一,农二代与乡村的关系已经发生彻底改变。不管城市是否接纳,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开始变成城里人。现在中国人口迁移有四个特征:一个是迁移的人口主要集中在20岁左右,劳动迁移率和年龄呈倒U型,迁移主力军是80后,这里定义为农二代;二是迁移的农二代主要是跨省的迁移;三是外出务工成常态;四是举家迁移,现在子女随父母的迁移开始增加。现在的人口迁移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农二代的迁移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和过去以个体为单位的出去打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二代与农一代每天工作的时长也发生了变化,农二代的工作时长大幅度下降,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务农活动时间非常少,基本不务农,从事建筑业的人减少,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上升,农二代收入汇回去的比例也大幅度减少,挣的钱更多在城里消费。另外,农二代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跨省婚姻增加,关系网络增强,农二代主要靠熟人关系,主要在城市交社保。城乡中国非常重要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现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80后兴起后,在经济社会特征上出现农二代与农一代本质的差别,一方面表现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农二代收入不是来自于农业,也不会务农。另一方面农二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城市化,生活方式跟城里一样,基本城市化。

  第二,农业部门正经历重大变革。原来定义的农业,就是粮食农业的概念。但是现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份额大幅度下降,农业产值份额到2014年只有9%。粮食安全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明确主粮自给。城乡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城市需求从原来量的需求转向质量、安全、健康、生态。可以说,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原来粮食农业向多功能变化,农业功能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首先看所有权状况,按照法律的规定土地三级所有,村、组、集体,但是三级所有权状况现在是41%归村所有,51.5%归村小组所有,也就是中国现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小组或者是以村为边界的所有权单位基本是小组和行政村各占一半,这就是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土地最后是由集体将村范围内的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中国耕地有很多包给了一家一户的农户,这是以农户为单位的承包现象,中国这几年土地流转方面,转让的面积、股份合作的面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就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发生变化,农业户的土地面积开始增加,除了大部分小规模农户以外,100亩以上甚至100亩到200亩以上的农户规模开始上升,土地经营规模开始上升,这是土地和经营制度发生的重要变化。其实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在乡土中国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特点是高劳动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结构转变以后,农业用工成本上升,但是亩均作物用工量下降,中国农业机械投入上升,要素比例发生变化。中国农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从以高劳动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以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增长模式。

  第三,“熟人社会”的村庄制度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维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制度就是村庄制度,这套村庄制度现在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村庄随人口代际差异而变化,农一代,人走资本回、出村再回村;农二代,人走资本不回、出村却不再回村。这导致村庄的两极分化,大部分村庄衰败,原因是资本不再回来。第二个是村庄制度趋于瓦解,本村人变陌生人,人际关系断裂与非人际关系的进入,礼治秩序瓦解,公私关系模糊。第三个是村庄分化加剧,大部分村庄破败与少部分复活。

  第四,城乡生产要素对流不断增加。上一轮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从单向流动转向对流。土地配置县一级土地指标仅200亩—300亩,资本是完全往城市走,劳动力从乡村往城市转移。但是城乡中国阶段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三个要素都开始出现城乡之间的对流。

  (作者刘守英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