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提议火车对“熊孩子”单设车厢。而在2017年,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也发表类似言论,直言“中国高铁为什么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专用车厢?”
对此,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主任黄欣对此回应称,网友想法很有创意,欢迎广大网友、广大旅客给铁路提出更多更好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是不是需要把吵闹的孩子集中在一个车厢,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也许还会有人建议,把喜欢看电影、喜欢听音乐的各集中在一个车厢,这些建议对公共交通部门完善工作有很多启发,也对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输人性化、精细化服务带来新的挑战。”
及时回应网友关切,铁总此次展现出来的态度可以说值得称赞。春运出行,民众的需求是多元的,铁路所面临的问题必然也是多元的。对于网友的疑问,及时回应,这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只有姿态放下来,才能有序的推进问题解决。
当然,从网友的提议来看,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脑洞有点大。忍受不了“熊孩子”,就要单独设置“熊孩子专厢”,那是不是所有看不惯的事情都要被分类,以实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否饭店也要设置“熊孩子”专用餐厅,商场设“熊孩子”专用商铺,路上设“熊孩子专用通道“?是不是要把“熊孩子”与成人的世界分离开来?
正如黄欣副总经所回应的那样,面对春运多样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及多元的春运出行样态,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共同推动春运服务工作质量提升。
我们都知道,春运所呈现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五花八门”的需求,没有谁能够一一满足,更多的还是要包容。为着同一个回家的愿景,互相体谅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寻找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当个体在公共环境中的不适应性,与周边环境呈现出比较激烈的冲突时,如何协调这种矛盾,恐怕是我们春运路上无法躲避的一件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法改变周围环境带给你的影响,那只能是尝试着适应它,或者向当事人做有效的沟通。
至于单独在火车上设置“熊孩子”车厢,网友还是洗洗睡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种表达充满傲慢与偏见。蹦蹦跳跳、乱跑、频繁说话等等,这都是孩子的天性。忽略这种天性的要求都是过分且无知的,我们乐见一个有活力的孩子,而不是所谓的“乖孩子”。
当然,对于那些极度过分的行为,我们如果感到不适应,可以跟其家长谈一谈,毕竟公众场合,对于这种建议不理或者咆哮的毕竟是少数。没有那个父母愿意在公共场合下被指指点点。我们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谁都调皮过,也都因此而招人讨嫌过。切莫因为我们过了这段“活跃期”,就对很多熊孩子“横眉冷对”。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拙劣建议,只会加速个体与群体表达的分裂。对于熊孩子,更多的只能是引导与规劝。不能因为我们的不适应性而去过分扼杀孩子的天性。
个体的文明与公共环境的文明,或者说成人对于空间环境的体验度与孩子是截然不同的,这个时候,过分的谈权利表达,有点傲娇。
而且小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有赖于家长日常的教育和引导,单单靠出行中去教育禁止或者大声呵斥,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教在日常,才能保证公共场合“听得进话”。但当前家庭教育体现出的对孩子的溺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是“路漫漫其修远”。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