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岸之合”的历史召唤

2019年01月04日 07:33   来源:北京日报   林红

  四十年前的元旦,一封《告台湾同胞书》开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开首那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不知打动了多少隔海相望的人民。更重要的是,它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奠定了大陆对台工作的主旋律。四十年后的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台湾问题,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意义更为深远。

  回望来时路,两岸关系历经动荡与隔阂、亲近与热络,在两个历史维度下尽数可见。一个是70年的维度。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另一个是40年的维度。40年来,大陆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政策基石。数据显示,1988年-2018年,两岸人员往来达1.3亿人次。40年间,政治互动也取得重要进展,如“九二共识”的达成和汪辜会谈,如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如2015年的“习马会”等等。但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坚持“去中国化”,两岸政治互动停摆。

  两岸关系数十载,有成果也有遗憾,无不透露着对台工作艰巨而复杂。四十年后重温《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两岸关系再出发,有必要传递和平统一的义、理、情。

  于义而言,确立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大历史观,提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共担民族大义的时代命题。两岸和平统一是必须“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构成。这要求两岸中国人将台湾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特定地位和作用,思考台湾前途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思考台湾同胞福祉与民族复兴的关系,而这必将导向一个积极的结果,即以共同推动、共同维护和共同分享为支柱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是心灵契合的过程,是和平统一的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于理而言,规划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大战略,关照促统与反“独”的一体两面。在促统方面,和平发展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最为积极的成果,“九二共识”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是“九二共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进一步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为解决政治对立、实现持久和平设计蓝图。在反“独”方面,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因为“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由于外部干涉势力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大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于情而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政策,与台湾民众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台湾同胞为大陆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大陆经济发展,为台湾同胞谋福利的能力更强、条件更多,应当以同胞情和同理心相偕以行,彼此扶持,共同发展。2018年,大陆发布了31条惠台措施,扩大台湾基层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而“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概念,不仅强调两岸要打造共同市场,还要应通尽通。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的不断壮大,很可能率先在经济社会方面实现《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把力量合到一起”,为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两岸之分,是历史创伤,源于国弱家贫;两岸之合,是历史召唤,系于共同奋斗。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乃无法分离的历史进程,这一泽被后世的历史伟业,应由两岸人民共同缔造。

  (作者林红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