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汪泓: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2018年12月19日 07:03   来源: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宝山立足实际创新突破,致力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宝山百姓生活质量迈上更高台阶。

  在坚持提高经济密度的同时,提升百姓获得感。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持续扩大的经济规模中,而且体现在百姓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上。近年来,宝山通过重大板块辐射带动城市整体转型,特别是具有宝山特色的邮轮产业。2011年底正式开港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飞速发展,2017年,靠泊邮轮艘次、出入境游客接待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58.8%,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世界第四大邮轮母港,同时,带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地市场。同时,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四大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平台经济、软件信息与大数据服务业、建筑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四大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质量结构效益不断优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工程,让宝山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坚持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大力保护绿水青山。宝山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机融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宝山是传统基地,又是重要的物流港口,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了“重、粗、黑、堵”的印象。如今的宝山,已经是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城市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宝山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仅“十三五”以来,新建各类绿地370.2公顷,多元化资金投入约9.2亿元用于绿化建设,新增公园绿地15座、街心花园14个、林荫道58条、绿道128公里、古树名木19棵。全区林业绿化总面积达到7794.24公顷,林木绿化率达28.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9平方米。

  至2020年底,全区力争累计建设100座公园绿地、100个街心花园、100条区级景观林荫道、150公里城市绿道、挖掘并保护100棵古树名木。让宝山人民随时随地开窗望绿、出门见绿,让青山绿水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宝山区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顾村公园连续8年举办上海樱花节,千亩樱花林已成为长三角规模最大的赏樱胜地之一,单日最高客流达18.6万人次,一个月花期累计客流达168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转型资源,大力推进邮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努力使生态成为宝山亮丽名片,同时惠及一方百姓。

  在坚持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宝山以打造“秀美宝山”为目标,努力推动城市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让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的美好画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此,宝山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全面推进740个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覆盖6074万平方米。推进二次供水改造、光明工程、小区道路改造等一批实事项目,社区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特别是352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宝山区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相对薄弱村全部脱贫,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置全覆盖,农村公路达204公里,自然村宅改造惠及1.4万户,成功创建了4个市级、7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村布局相对合理、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宝山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风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宝山通过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让宝山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城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汪泓)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