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试用期被辞退”折射农民工权益困境

2018年12月14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随着国家对劳务用工的规定越来越规范,一些不法用工单位只是做到明面上的规矩,背地里却耍起节省用工成本的手段。11月17日到12月10日,《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制造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建筑业等行业的30位农民工,发现这些打工者过半数遇到了试用期被无故辞退的情况。(12月13日《工人日报》)

  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随着普法教育的推进、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签订劳动合同,重视保留工作证据,被欠薪的状况也逐渐减少。然而,有的农民工,成为企业“试用工”,签订的是“试用工”合同,试用期被无故辞退,辞退了也不给赔偿,一些用人企业节约人工成本的“套路”,可以说是越来越深了,让农民工防不胜防。

  问题是,试用农民工,试用期被无故辞退,显然违法了劳动法。依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只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形,员工才有可能会被辞退;而农民工在试用期被无故辞退,根本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无关。更何况,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也不可能有“试用期可无故辞退员工”的条款。因此,农民工在试用期被无故辞退,毕竟仅是一些企业的“套路”,因缺少相关法律支撑,难免会引发争议。

  事实上,农民工遭遇的权益困境,远不止“试用期被无故辞退”这种情形。比如,一些企业聘用农民工不签劳动合同,或只签“试用工”合同,对“试用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给不了农民工应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更没有人文关怀与劳保关爱;出了劳资纠纷,要么拒不认账,要么以重罚和辞退相要挟。神圣不可侵犯的劳动法,在某些企业管理者的眼中,俨然成了一张废纸,形同虚设。

  可见,试用期被无故辞退,折射农民工权益困境。这显然值得多方反思。首先,企业用工制度的设计,应该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是要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方面是要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同时,企业管理制度,应释放出人文情怀,让农民工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对于农民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少惩戒、多疏导,别动辄就向他们挥舞“重罚”和“辞退”的大棒,让制度充满关爱农民工的善意。特别是,有关部门应从立法和制度层面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对企业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实施有效保护,使他们能够真正从权益困境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