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让更多农民工提升“我是本地人”归属感?

2018年05月17日 10:17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农民工月均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居住和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38%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不少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大,多数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有待提高。(5月16日《经济日报》)

  浩浩荡荡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让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在城市打拼不仅让农民工更好地实现了家庭的经济功能,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性。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制度补血”,让农民工的生存生态逐渐优化;然而,一些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依然是一种尴尬的现实。

  有社会学学者指出,农民工进城之前生活的圈子是他们的“乡土世界”,进城之前所想象的城市生活是他们的“想象世界”,进城后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世界是他们的“城市世界”,对真实生活的不断适应是他们的“实践世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城市里收入更高,生活成本也高;与乡村的“慢生活”相比,城市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与熟人社会讲究人情相比,陌生人社会更讲究规则;乡村里邻居们经常串门,城市里邻居只是物理距离上的接近,并不意味着心理距离的贴近……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不仅是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公共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适应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让农民工在市场中得到更多的激励与回报,让他们的劳动更有价值;让农民工享受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切实地便民、利民;公众少一些歧视与社会排斥,呵护农民工的尊严;只有让农民工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他们才会对城市更有感情。从2017年9月起,在笔者所生活的江城武汉,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实现了并轨,再无城乡之分、制度之“隔”;这样的“制度补血”,让农民工感受到了制度的关爱与温暖。

  农民工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城市某种意义上的边缘群体。“脱嵌”容易“入嵌”难,提升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认同感,需要为他们提供融入当地生活的路径。不论是和本地人共同参与趣味性社团和社会组织,还是和本地人共享公共空间,抑或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只有当农民工破解了“在城市如何存在”的问题, 他们才会少一些“外地人”与“本地人”的身份界限。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提升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既需要他们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