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候补购票”提升乘客体验

2018年12月07日 07:46   来源:广州日报   毛梓铭

  日前,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单杏花透露,她和团队研发的“候补购票”功能将于2019年春运期间上线。据介绍,该功能上线后,旅客遇到车票售完的情况,只需支付预购票款,之后如有退票、余票的话,12306系统将自动为旅客“捡漏”。无论是购票速度还是成功率都将领先于抢票软件。

  近年来,新科技带来“春运”新体验。在线退改签,省去了旅客“跑腿”的麻烦;刷脸、刷身份证进站,减少了检票排队的时间。接续转乘、动车组选座等自助服务,提供了多样的出行选择。技术的进步、服务的升级,让回家的路更畅通,也让旅客的心倍感温暖。然而,靠着钻技术漏洞、抢占票源的方法,一些“网络黄牛”也开始活跃起来。到了每年春运购票的时候,不少号称“极速抢票”“加速套餐”的软件和服务纷纷亮相。不少人都表示,抢票工具用了不少,多交了那么多钱,可最后还是没抢到票。购票之难,苦消费者久矣,也给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如今,“候补购票”功能的推出,对于无数归乡游子来说,可谓一招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一是直击痛点。预付款一交,就可以坐等系统自动“捡漏”。缓解了“购票难”不说,还节约不少时间精力。二是大快人心。自此,网络抢票、倒票等行为可就没了市场。用上官方推出的“抢票神器”,谁还会相信“黄牛们”的一通吹嘘。通过“以技术反制技术”,这一举措也为公共服务升级打开了新的思路。

  毕竟,技术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这其中免不了对错误的修正、对细节的完善。随着技术应用在公共服务中大量普及,我们更应该对此有所警示、提前谋划。特别要在漏洞封堵、应用更新上面进一步加大研发、注重反馈。其实,这些东西,对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已不再陌生。而今,正需要我们的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加快学习、抓紧补课。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