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持创新导向,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

2018年11月23日 07:03   来源:人民日报   姜 赟

  只有创新,才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亚太经济体需要同舟共济,让太平洋吹拂起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劲风

  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太平洋浩浩荡荡。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的主张,引来会内会外强烈共鸣。有参会嘉宾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为世界经济注入一股“暖流”。

  当前,世界经济回稳,但内生动能不足的顽疾并未消除,要想彻底摆脱“新平庸”的风险,只能向创新要动力。对于亚太经济体来说,充足的劳动力是比较优势,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看似可以创造GDP,举债开发或能短期拉动发展,但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终将面临瓶颈约束,难以为继。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创新驱动。只有创新,才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蓄势待发。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观察窗口,我们看到,氢燃料电池汽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捏得起绣花针的仿真机械手……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争妍斗奇;3D打印面膜、共享咖啡机、厨房感应炉……曾经的科学幻想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面对这样的时代浪潮,亚太国家不能等待观望,而应该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美好。面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激流险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亦在科技创新领域抬头。一些发达国家高砌“专利壁垒”的城墙,深挖“技术封锁”的壕沟,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口,以技术垄断置他国于发展的不利地位。这些做法,尽管能赢得短暂的竞争优势,但长期看得不偿失。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一些发达国家过去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失去了中国大市场,装备整体成本升高,市场规模不断缩小,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地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坚壁封锁没有出路。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各自和共同的发展挑战,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关乎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处理不当将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是当习近平主席说“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的原因。无论是设立知识产权制度,还是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都不是为了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而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营造国际合作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各国都有权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从科技创新中受益。”中国是坚定的倡导者,也是务实的行动者。在柬埔寨,中资企业帮助铺设首条上万公里的海底光缆,建设广覆盖的4G网络;在印尼,阿里云助力当地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物流等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巴新,华为帮助建设骨干光纤传输网络,投入使用后让更多偏远地区的人能够联通世界……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分享上彰显了大国风范,引领亚太经济体“同舟共济”,也引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合作之风起于大洋,共赢之光洒满亚太。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在招手,差距拉大的风险挑战也在眼前,亚太经济体需要同舟共济,打破创新中的“孤岛效应”,让太平洋吹拂起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劲风。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在时代变革中引领开放合作潮流    2018年11月23日
  • ·高层往来引领经贸大发展    2018年11月20日
  • ·大时代 大格局 大智慧    2018年11月19日
  • ·用实际行动促进亚太合作    2018年1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