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交防盗讲“暗语”,更要“说亮话”

2018年11月09日 14:34   来源:南方网   张淳艺

  曾在坊间盛传的公交司售人员有不少提醒乘客防盗的“暗语”,原来一定程度上真的存在。11月7日,北京公交集团客三分公司组织了一次“师傅带徒弟”交流会,公交车老司机们向徒弟们传授了八条提醒乘客防扒手的暗语。在日常的行车过程中,在提醒乘客防盗方面,这八条暗语成功率很高。(11月8日《北京青年报》)

  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很容易给小偷留下作案的机会。为了提醒乘客防范扒手,又避免与疑似小偷发生正面冲突,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地方公交部门都想出了各种防盗“暗语”。在司机或售票员发现可疑人员后,可以用这些特定的“暗语”及时提醒广大乘客,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这种为乘客财产安全着想的服务精神也值得肯定。

  不过,防盗“暗语”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司机和售票员使用防盗“暗语”固然是出于好心提醒,但对于一些不明就里的乘客来说,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背后的用意,难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与司售人员的矛盾纠纷。比如,乘客明明在上车时刷了卡,却被司机反复质疑为啥没刷卡。如果不知道这其实是防盗“暗语”,当事乘客很可能以为司机是在故意找茬。再比如,当乘客咨询司机车站信息,司机通常使用的暗语是“显示牌上有,你过去看一下。”不知内情的乘客,很容易以为司机是在摆架子,进而对其服务态度产生质疑。

  其次,如果司售人员为了让更多的乘客了解防盗“暗语”而大肆宣传,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之所以使用防盗“暗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惹恼小偷,招来打击报复。然而,“暗语”说多了人尽皆知也就没有秘密可言。尤其经过媒体的宣传普及后,连小偷都知道常用防盗“暗语”都有哪些。只要司机一开口,小偷就知道司机是在跟自己作对,断自己的财路,难免日后对其实施报复。

  俗话说,邪不压正。在公共场合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这本就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与其使用“暗语”,不如讲在明处。有关部门不妨在公交车显著位置张贴警示标志,或通过车内广播宣传反扒常识,提醒乘客妥善保管随身财物。一方面,这种提醒方式简单明了,便于广大乘客了解配合。此外,由于提醒内容是公交公司统一制作的,也就避免了司售人员成为小偷的“假想敌”,大大降低了打击报复的风险。

  除了增强乘客的防范意识外,公共交通的技防水平也要跟上。在公交车上全面安装监控摄像头,可以方便公安部门调查取证,大大提高公交失窃案件的破案率,有效打击和震慑不法分子。同时,一些城市推行的公交“一键报警”系统,也值得推广普及。当司机发现小偷作案时,可以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悄悄按下报警按钮。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可以即时接入公交车的监控视频,第一时间锁定犯罪嫌疑人,通知附近民警前去处警。如果能够通过人防技防结合,织密安全防范网,让“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成为常态,公共场所的盗窃现象自然会大大减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