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降低青少年近视率须保障户外活动时间

2018年11月05日 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杨三喜

  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后,如何保证各地近视率数据的准确?考核过程中如何防止造假?日前,教育部举行关于学生近视防控的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各地近视率的数据核实有“双保险”,“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可以消除大家的顾虑,是没办法造假的。”

  今年早些时候,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面对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学生近视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的现状,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要求教育、卫生、体育、财政共同参与,可谓是动了真格。面对更具刚性的约束,如何保障各地近视率数据真实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防控近视的措施落到了实处,防控近视的效果有了保障,数据真实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其实,要防控近视率并不难,关键在找准近视的真正成因,从而对症下药。很多人认为近视与近距离看书、看电脑有密切关系,而国外的一些研究则颠覆了这一认识。201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针对4512名美国儿童的研究显示,长时间看书、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坐得太近,实在不是导致近视的直接原因。早前,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布了一项研究显示,近视和父母遗传有关,和体育及户外运动有关,就是跟每周看书时间长短没什么关系。

  户外运动减少才是近视率攀升的真正原因。保障户外运动时间能够有效保护视力,降低近视率在越来越多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因此,保障青少年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锻炼时间是防控近视的关键。每天运动1小时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但在现实中实施效果并不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成了一个难题。尤其在中高考备考后期,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现象更为普遍。

  为了保障体育课时,保障青少年户外活动和锻炼时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今年1月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计划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体育课时,严格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则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提出要保障青少年户外活动和锻炼的要求。

  家庭方面,方案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学校方面,方案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如何让这些举措落到实处是接下来真正的挑战。

  现实中,青少年户外运动和锻炼时间之所以无法得到保障,并不是家长或者教师不愿意让青少年去户外锻炼,也不是青少年不喜欢,实际上还是学业压力太重。所以,保障青少年户外活动和锻炼时间,还需要减负出实效,真正缓解社会教育焦虑,为青少年纵情户外运动扩展时间和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无人驾驶”需要“品质”保障    2018年02月09日
  • ·撑起权利保障的司法后盾    2018年01月25日
  • ·【一日一课】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8年01月08日
  •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7年12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